摘要:“你看这路,平平整整的,下过雨也不沾泥,以后骑着我这‘老伙计’(三轮车)去打稻谷,直接开到地埂边,省老劲了!”一大早,金堡镇冽洞村村民杨光德骑着三轮车去自家田里看田水,车轮碾过新硬化的生产便道,稳稳当当,他开着三轮车走走停停,笑着说:“搁以前啊,这路坑坑洼洼,
“你看这路,平平整整的,下过雨也不沾泥,以后骑着我这‘老伙计’(三轮车)去打稻谷,直接开到地埂边,省老劲了!”一大早,金堡镇冽洞村村民杨光德骑着三轮车去自家田里看田水,车轮碾过新硬化的生产便道,稳稳当当,他开着三轮车走走停停,笑着说:“搁以前啊,这路坑坑洼洼,下雨就成了‘泥水塘’,挑个粪桶都得踮着脚走,一不小心就摔个‘屁股蹲’,化肥撒一地,心疼得直咧嘴。”
杨大爷说的“以前”,是村里没修生产便道时的光景。那会儿田间地头的路,都是人踩出来的土埂,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个人过。春天播种,背着几十斤的种子、化肥,得在田埂上挪着走;夏天地里看田水,水管子在土路上拖,动不动就被石头硌破;到了秋收,玉米、水稻沉甸甸的,用扁担挑着,走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压得肩膀生疼不说,还得提防脚下打滑,“有时候粮食没掉多少,人先累得直喘气,一天下来,裤腿上的泥能刮下半斤”。
今年夏、秋之际,村里借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把这条长480米的生产便道全硬化了。混凝土浇筑的便道,宽宽绰绰,三米来宽,不光人走得稳,三轮车、小推车也能畅行无阻。更贴心的是,便道顺着田块拐,谁家的地在哪,路就通到哪,“就像给庄稼地安了‘毛细血管’,条条都通到咱心坎上”。
矮子垢的刘婶正在地里掰玉米,她家的玉米地离便道就几步路。“你看我这玉米,刚摘下来,装到筐里,直接用小推车推就推回家了。”刘婶擦了擦手上的泥,“以前哪有这方便?摘满一筐,得抱着走几十米土埂,遇上阴雨天,筐底漏点水,把土路泡得更烂,好几次我都差点滑倒,玉米撒了一地,心疼得直掉眼泪。现在好了,路硬实,车能靠得近,摘多少运多少,一点不费劲。”
不光是运东西方便,农机也能“进田”了。村民阳大哥家种了十几亩水稻,往年收割机到不了地边,割下来的稻子得人工抱到几百米外的大路上,“十个人手忙脚乱抱一下午,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今年便道通到地边,收割机直接开进来,割完就卸到停在便道上的拖拉机里,估计十几亩地用收割机一个多小时就完事,还能省下不少功夫去干别的事”。
村支书蹲在便道边,用手摸了摸路面,感慨道:“这路看着是硬化了泥土,其实是暖了民心。以前村民总说‘种地苦,先苦在道上’,现在便道通了,大伙下地的劲头都不一样了。你看这地里的庄稼,长得比往年都精神——路顺了,肥能及时施,水能及时灌,收能及时运,这不就是给咱农民添底气嘛!”
日头升到半空,田埂上的便道上热闹起来:有人骑着电动车去给玉米打药,车后座捆着药桶;有人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刚割的青草,要去喂牛羊;放暑假了,矮子垢了有好几个孩子在便道上追着跑,鞋底沾的泥少了,笑声却比以前更响了。
“路好走了,干活的劲头更足了!”正在田埂上看水的甘溪、枫榜和矮子垢组村民们说,这硬化的不仅是田埂,更是大家对好日子的盼头。一条条通向田间的“便民路”,不仅解决了农民生产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更让高标准农田真正成了“丰产田”“幸福田”,为乡村振兴铺就了坚实的“脚下之路”。
编辑:姬世海
二审:陆承林
三审:江春健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