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吗?”2月13日,贵阳市乌当区新创路街道社区学校组织辖区青少年儿童、大学生志愿者在乌当区枢合AI智能体验中心开展了一场“废旧电池回收”主题公益宣讲课。为了让课程更加有趣,志愿者还设计了互动游戏环节,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贵阳市乌当区新创路街道社区学校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吗?”2月13日,贵阳市乌当区新创路街道社区学校组织辖区青少年儿童、大学生志愿者在乌当区枢合AI智能体验中心开展了一场“废旧电池回收”主题公益宣讲课。为了让课程更加有趣,志愿者还设计了互动游戏环节,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当地将家庭教育元素融入社区教育,通过开设“七彩课堂”未成年人公益活动、社区亲子活动、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等形式,积极探索“依托社区学校开展未成年人系列创新公益活动、建立家校社协调育人机制”的“教联体”有效途径。
亲子共读、安全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非遗传承课……新创路街道社区学校目前针对辖区居民配备一支10余名专兼职教师队伍,组建各类学习型团队20余支,志愿者队伍100余人,为家长学生提供特色教育课程。新创路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将继续发挥社区学校优势,打造未成年人教育的项目品牌,持续挖掘区域资源,在未成年人领域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未成年人的情操,为孩子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工作方式。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协作,共同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育整体效能。2023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家长首先要改变,我们必须参与到孩子教育的全过程。”遵义市桐梓县第四中学家长委员会陆先生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建立了校级、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们不仅组成了轮岗制家长护校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排查、上下学高峰期协助维持秩序。同时深入参与学校食品安全共治共管,日常参与食堂陪餐,进课堂听课等活动。
桐梓县积极推动家校社体系、路径、平台“三方融合”,构建融合发展的家校社育人机制,成效卓著。2024年12月,教育部公布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名单,遵义市桐梓县《围绕“融合”做文章筑牢筑固学生安全网》系贵州省唯一入选案例。
桐梓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从整合走向融合,为了整合桐梓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深度优化心理健康服务配置,桐梓县于2024年11月建成投用桐梓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配备60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组成专业团队,为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实现所有乡镇和城区学校全覆盖。
“通过宣传和引导,家长们逐渐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转变出来,更加注重与孩子的平等沟通与情感交流。”桐梓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付守锦介绍,家长积极参与孩子学校活动、增加亲子陪伴时间,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家校社共育,教育部门和学校发挥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同样是重要的一环。各地积极建设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考前家长培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开学季心理辅导……桐梓县娄山中学家长学校的告示栏显示,2025年,娄山中学以“四大平台”为载体,将各项活动结合不同时间段、特殊节日进行了周密而细致的统筹安排。桐梓县目前规范、优化建设家长学校251所,搭建好学校、学生、家长之间沟通桥梁。据娄山中学党总支书记刘晓东介绍,学校2023年成立家长学校,从“四大平台”出发积极拓展家校社协同发展的渠道和方式,开设家长学校课程,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素养。
都匀市第六完全小学家长学校专题讲座
在黔南州都匀市,依托全市81所家长学校开展“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践区”工作,探索“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整体推进模式,各校以《父母课堂》为基础,研发多样化家长学校教育课程,如亲子课、剧本课、综合课等,引导家长转变观念,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根植新时代先进家庭教育思想,扎实推动家庭教育科学健康发展。
家长学校在与家长的互动中,教师不断丰富教育知识,了解不同家庭的教育背景和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让家庭更加和睦,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增强,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这种氛围让我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力量。”刘晓东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编辑 袁航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