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与定西:一场区域发展的双城博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2 12:38 2

摘要:陇西与定西的争论,本质上是甘肃区域发展矛盾的缩影。一边是千年古城陇西,曾为巩昌府驻地,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工业基础;另一边是新兴地级市定西,凭借行政地位和政策倾斜快速崛起。双方的发展博弈背后,既有资源分配的争议,也有历史荣光与当代政策的碰撞。

引言:历史与现实的撕裂

陇西与定西的争论,本质上是甘肃区域发展矛盾的缩影。一边是千年古城陇西,曾为巩昌府驻地,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工业基础;另一边是新兴地级市定西,凭借行政地位和政策倾斜快速崛起。双方的发展博弈背后,既有资源分配的争议,也有历史荣光与当代政策的碰撞。

一、发展现状:定西的“势”与陇西的“困”

定西的行政优势与产业布局

作为地级市,定西坐拥交通枢纽地位(陇中铁路枢纽),依托“一带一路”政策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2024年数据显示,定西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核心指标均显著高于陇西县,且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和城市规划上占据优势。青定协作项目更助力其马铃薯、中医药等特色产业全链升级,2024年中医药产业链产值突破510亿元。

陇西的工业遗产与转型困境

陇西曾是西北工业重镇,拥有西北铝、东兴铝等国企支撑的铝产业链,2023年铝产业产值达130亿元,GDP突破百亿大关。然而,其发展面临多重掣肘:

交通短板:未通高铁,物流成本高,与广元、宝鸡等铝产业基地的竞争处于劣势。

政策边缘化:定西市资源向安定区倾斜,陇西难以获得重大项目支持(如机场规划更倾向定西市区)。

产业低端化:铝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依赖传统粗放模式,面临兰州新区、嘉峪关的挤压。

二、矛盾根源:资源分配与身份错位

行政层级的天然落差

陇西虽是定西市代管县,但历史地位曾高于定西(明清巩昌府驻地)。如今,陇西人认为自身“被矮化”,定西的行政中心地位使其在政策、资金分配中占据主导权。例如,定西市将中医药大学、机场等关键项目布局在安定区,加剧了陇西的“被剥夺感”。

发展模式的冲突

定西以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旅游为重心(如“中国薯都”品牌),而陇西更依赖工业遗产。定西的“全域统筹”策略被陇西批评为“抽血式发展”,例如中药材交易市场虽在陇西,但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环节多流向定西市区企业。

文化认同的分裂

陇西人以“李氏故里”“西北药都”为荣,认为定西缺乏文化底蕴;而定西则以“新兴城市”自居,嘲笑陇西“再强也是下属县”。这种身份对立在《风起陇西》等文化传播事件中进一步激化。

三、破局之路:协作还是竞争?

定西的“虹吸效应”需纠偏

根据2023年数据,定西市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绝对差值达21807元),资源过度集中可能加剧区域不平衡。需推动“强县战略”,例如将铝产业链升级、中医药大学等资源向陇西倾斜,打造定西-陇西双核驱动格局。

陇西的转型突破口

铝产业升级:向高端铝材(航空、汽车用材)转型,联合兰州新区形成产业集群。

文旅融合:依托李家龙宫打造姓氏文化5A景区,与定西的生态旅游形成互补。

交通突围:争取高铁站点或支线机场,降低物流成本。

重塑协作机制

借鉴青定协作经验(如崂山区与陇西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定西市与陇西县在产业链分工、基础设施共享上深度绑定。

结语:共赢的未来需要超越对立

陇西与定西的博弈,实则是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镜像。定西需正视陇西的工业底蕴与文化价值,陇西亦需摆脱“历史包袱”,拥抱创新。唯有跳出行政层级的桎梏,以产业互补、资源均衡分配重构协作关系,方能实现“双城共兴”,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一条可持续的振兴路径。

来源:陇西金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