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怒斥:3个误区要注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20:56 3

摘要:窗外蝉声阵阵,盛夏的空气中透着一丝沉闷。医院的走廊,人来人往,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大学生走进门诊,面容清瘦,眼神里藏着不易察觉的慌乱。抽血、等待、再到确诊,疾控部门随后介入。

窗外蝉声阵阵,盛夏的空气中透着一丝沉闷。医院的走廊,人来人往,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大学生走进门诊,面容清瘦,眼神里藏着不易察觉的慌乱。抽血、等待、再到确诊,疾控部门随后介入。

最终,一纸报告证实,他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这是真实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的现实。

一个原本朝气蓬勃的年轻生命,为什么会在最不该走错路的年纪,踩上了这条不归之路?难道艾滋病已经悄然走入校园,甚至藏在了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

HIV病毒,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的慢性病毒感染。它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逐渐失去抵抗力,最终演变为艾滋病(AIDS)。

然而,许多人对它的认知依旧停留在“远离我”“和我无关”的老旧刻板印象中。这种认知的盲区,正是病毒潜藏、扩散的土壤。

医生在分析病例时,发现这位学生的感染路径并不复杂,却隐藏着三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在年轻人中广泛存在,甚至在一些家长、教师乃至部分基层医务人员中也时有反映。要打破这些误区,首先得撕去艾滋的“面具”。

误区一:艾滋病只会找“特定人群”

“我不是高危人群,怎么可能感染?”——这是不少患者在得知自己感染后的第一反应。可现实却一次次打脸。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15至24岁青年群体中的HIV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2024年发布的一项全国专项调查显示,校园内HIV新发病例中,有超过六成的学生此前从未接受过任何性健康教育。

艾滋病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公共卫生问题。

健康知识的缺失,犹如夜行无灯。部分学生在社交平台上结识陌生人,缺乏安全意识;有的则因好奇尝试“无保护”行为,甚至对“事后安全措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尤其是在许多小城市甚至县域高校,性教育依旧是“讳莫如深”的话题,家长只寄望孩子“自觉”,学校也羞于开设公开课程,种种“沉默”,成了病毒的保护伞。

误区二:感染后无症状=没事

“我身体挺好啊,怎么会有病?”——这是另一个常见误解。HIV感染初期,绝大多数人并无明显不适,只有极少数人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咽痛、皮疹、淋巴肿大。但这些症状很快消退,随后进入潜伏期,短则数月,长则十几年。

这一阶段,虽然患者表面上看似健康,实际上病毒正在悄悄破坏免疫系统。一旦免疫系统崩溃,各种机会性感染就会蜂拥而至:肺结核、卡氏肺囊虫肺炎、带状疱疹、甚至恶性肿瘤接踵而来。此时,病情已进入艾滋病期,治疗难度和成本骤增。

人们常说“水面平静之下,暗流汹涌”,用在HIV上再贴切不过。一个年轻的身体,可能在病毒面前毫无防备,而病毒却早已潜伏进内。

误区三:检测是歧视,是不道德

许多人对HIV检测抱有强烈抵触,认为“被查就是被怀疑”,甚至觉得“这事丢人现眼”。但在医学上,HIV检测的目的并非为了标签化谁,而是为了早诊早管、及时干预。越早发现,越有机会延缓发病、维持免疫功能。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指出,HIV感染者若能在感染早期及时发现,并配合规范管理,其寿命和生活质量可与常人无异。不检测,才是对自己最大的隐瞒。

正如英国一位临床专家所说:“检测不是惩罚,而是自我保护。”

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风险

人们总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却不知,生活中潜藏的风险,远比想象中多。比如:

公共场所的针具:有些年轻人因好奇或误信偏方进行纹身、穿耳、扎针灸,若操作人员不规范、针具未消毒,就可能通过血液传播HIV。

盲目的亲密行为:在部分社交软件盛行的背景下,“约会文化”逐渐渗透进青少年群体。一时冲动,可能带来终身遗憾。

共享剃须刀、刷牙杯:虽然风险极低,但如果器具上残留血液,在高频率使用中也不排除传播可能。

健康知识的教育不应只停留在“要注意”,而应具体到“怎么做”。尤其对于不同人群,应有差异化策略。

针对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健康建议

未成年人及高校学生:建议学校定期开展性健康知识普及讲座,配合模拟问答、情景剧等形式,使内容更易接受。家长应以平等态度与孩子沟通,引导其树立科学安全意识。可借助短视频、校园公众号传播正确信息,降低传播门槛。

城市白领群体:倡导单位组织员工进行年度健康体检时,增加HIV快速检测选项,鼓励匿名检测,打破心理负担。对于有频繁社交需求者,应普及保护性行为的重要性。

农村与边远地区居民:可借助村医、乡镇卫生院开展入户宣教,利用广播、墙体标语、集市展板等传统方式普及知识,建立村级健康档案,推动早筛早管。

中老年群体:近年来,部分中老年人因缺乏防护知识而感染HIV,建议社区开设“银龄健康课堂”,重点讲解晚年性健康和防护意识,打破“老年人不需要这类知识”的偏见。

国外研究发现,在非洲某些国家,通过社区定点检测点、移动检测车、家庭快检包等手段,有效提高了检测率,降低了传播率。中国也可借鉴此类经验,在高发区域设置“隐私检测点”,鼓励自愿检测。

艾滋病并不可怕,怕的是无知与偏见

世卫组织早在2022年就提出:“通过全民教育与科学干预,艾滋病是可防可控的。”

可惜,很多人仍把它当成“禁忌之病”,讳莫如深,讹传不断。有人说,艾滋病像“鬼”,一旦听说就逃得远远的。其实,科学的光芒可以驱散任何恐惧。

正如一句非洲谚语所说:“当你怕黑时,不妨点燃一根火柴。”

越是讳莫如深,越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若对性健康知识一知半解,就如同让他们在夜色中摸索前行。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震慑,而在于引发深思、唤醒意识。

医生在最后总结时说:“艾滋病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既要有科学的眼光,也要有包容的心态。”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比事后治疗来得划算。健康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知识和行动守护的结果。那么问题来了:你,真的了解艾滋病吗?你是否已经做好自我保护了呢?

如果你愿意为自己和身边人多了解一点知识,就请点赞、转发、评论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知道,艾滋病并不遥远,预防从每个人做起。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中国艾滋病防控工作报告》[R].
[2]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HIV/AIDS进展报告2023》[EB/OL].
[3]陈晓红, 刘建国.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与防护行为调查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24, 40(3): 215-218.

来源:杨医师健康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