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
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知节、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李勣、24秦琼。前期发文已介绍了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秦琼,今天我们介绍一下李唐宗室名将李孝恭。
李孝恭于隋开皇十一年降生于关陇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李蔚,乃北周朝朔州行军总管,是唐国公李虎的第七子;父亲李安,初仕北周,在隋文帝继位后,历任内史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等要职,封隋朝柱国大将军。
李孝恭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沉着机敏,有见识气量,而且对兵法谋略展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性格坚毅,志向远大,他渴望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
隋义宁元年(617 年),李渊于晋阳起兵,高举反隋大旗。年仅 26 岁的李孝恭,毅然前往投奔李渊。唐军攻克长安后,李孝恭因宗室身份和自身才能,被拜为左光禄大夫、山南道招慰大使,奉命前往收抚巴蜀地区。
彼时的巴蜀地区,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李孝恭率军行至巴蜀,先是以重礼招揽各地官员,使得三十余个州归降李唐。紧接着,他出兵大败“食人魔王”朱粲,并俘虏了他手下的大量人马。部将们鉴于这些人的恶行,纷纷建议将他们坑杀,以绝后患。然而,李孝恭却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他说“自此以东皆为寇境,若闻吾杀降,谁复归心?” 于是李孝恭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明智的决定:尽数放还所俘之众,并敕书给各地首领。
他的这一举措,迅速赢得了巴蜀地区各方势力的人心。于是他传檄所至,三十余州相继归附,李孝恭不费一兵一卒,便顺利平定了巴蜀。
武德二年,开州蛮首冉肇则发动叛乱,李孝恭奉命率李靖前往讨逆。在这场战斗中,开局是李孝恭先败于冉肇则,紧接着李靖率八百精兵乘夜袭营,又在险要地势出设伏,从而大破冉军,还阵斩了冉肇则,成功平定叛乱。
当时,南方割据势力萧铣势力强大,拥兵四十万,盘踞江陵,扼守长江天险,是唐朝统一南方的一大障碍。李孝恭向唐高祖李渊献上平定割据萧铣之策。李渊对李孝恭的计策大为赞赏,采纳其建议。李渊便将信州改名为夔州,拜李孝恭为夔州总管,令其大兴土木,建造舰船,训练水师,积极筹备进攻萧铣。
李孝恭得到李渊的指令后,他不仅精心筹备军事力量,还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手段稳定了巴蜀局势,那就是他将巴蜀地区各州府部族首领之子收录任用,表面上是为国选才,实则将这些人作为人质。
不久,朝廷改授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节制水陆十二路军队,自硖州出发,进攻萧铣。李孝恭率领大军顺江而下,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击破荆门、宜都二城。萧铣得知唐军来袭,派大将文士弘率兵数万屯于清江,企图阻挡唐军的攻势。
面对文士弘的阻挡,李孝恭决意乘胜一战。然而,李靖却认为文士弘士气正盛,锐不可当,劝李孝恭避其锋芒。但李孝恭未采纳这个建议,他留李靖守营,亲率大军前往迎战。结果如李靖所料,李孝恭惨遭大败,他只得率残部仓皇奔逃至南岸。
文士弘乘胜追击,纵兵抢掠,队伍一时间混乱不堪。李靖见状,抓住战机,趁乱发兵,大破文军。此役,唐军俘获文军各类战船四百余艘,杀死溺死的敌军达万人之众。
此后,李孝恭派李靖率轻骑五千,兵临江陵城下。同时,李孝恭做出了一个部下很困惑的决定:将刚刚缴获的船只,悉数弃于江中。诸将都询问李孝恭为何要将战船白白送给敌人。李孝恭解释道,长江下游大部分是萧铣的地盘,如果唐军攻打江陵不顺,拖到萧铣这边的援军到来,唐军将腹背受敌,那将非常危险。如今将空船顺江而下,沿途看到这些战船的萧铣部下,定会认为萧铣已经战败,不敢轻易来援。等他们探听到确切消息,唐军已攻下江陵了。
事实正如李孝恭所料,萧铣的援军见到空船后,真的不敢贸然前进。萧铣在江陵城孤立无援,不得已出城请降。
李渊得知李孝恭成功平定萧铣后,龙颜大悦,封李孝恭为荆州大总管,并找来画师,让画工绘出李孝恭击破萧铣的情景。
李孝恭上任后,在荆州地区积极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开荒屯田,创设铜冶,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武德六年,李孝恭改任襄州道行台尚书左仆射。此时,岭南地区尚未平定,李孝恭遣使前去招抚,凭借着唐朝的威望和自身的谋略,岭南四十九州皆来归附,江南地区初步实现了稳定。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李孝恭这招兵不血刃拿下岭南,果然厉害!
然而,同年江东枭雄辅公祏却突然反叛,入侵寿阳,江南地区再起风云。李渊诏令李孝恭为行军元帅,率领大军前去讨伐。
武德七年,李孝恭自荆州抵达九江,这一趟他身边带着李靖、李勣等大神。辅公祏遣大将冯惠亮、陈当时领水军驻扎在博望山,令陈正通、许绍宗领步骑驻扎在青林山,企图凭借险要地势,阻挡唐军的进攻。
面对辅军的严防死守,李孝恭派兵奇袭辅军粮道。辅军粮草日渐不足,急于交战,便派兵夜袭唐军大营,然而李孝恭早有防备,仍坚守不动。
随后,李孝恭派老弱之兵去诱敌,并埋下伏兵等待。叛军不知是计,乘胜追击,途中遭遇伏兵,叛军大败。李孝恭乘胜追击,破其营垒,敌军水师坠江溺亡者达数千人之众,敌军连夜逃走。李孝恭趁势派遣李靖连下广陵、杨子等重镇。
同年三月,辅公祏穷途末路,弃其老巢丹阳东逃。李孝恭果断派遣骑兵追击,辅公祏在逃跑途中被抓,叛乱终于得以平息。
此战过后,李孝恭官拜扬州大都督,统慑江淮及岭南地区。
在唐宗室子弟中,除李世民外,李氏族人中唯有李孝恭能独当一面,且屡立战功,开疆拓土。但是一个人风头太过,容易给自己招来麻烦、危险。
武德末年,扬州有人告发李孝恭谋反,李渊得知后,立即诏其还京调查。幸运的是,经过一番详细调查,相关部分并未发现李孝恭谋反的实据,李渊最终将他赦为宗正卿,赐实封一千二百户。
此后,李孝恭历任凉州都督以及晋州刺史。
李世民登基后,李孝恭升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
李孝恭的晚年,虽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驰骋疆场,但他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他生性豪奢,喜欢宴乐,家中的歌姬舞女多达百人之众。然而,尽管生活奢华,他待人却宽恕谦让,没有丝毫骄矜自得之色。也正因为他居功不自傲的表现,让唐太宗李世民对他十分亲待,他的待遇也远超其他宗室。
然而,富贵荣华之下,李孝恭的内心却有着一丝忧虑。他时常对着亲近的人怅然若失的感叹,自己的宅子太宏大壮丽,应该卖了换座小的,能住即可。他深知,如果子女若有才能,自能守住家业;若没才能,这么好的宅子反而会招来他人的觊觎,给家族惹来灾祸。李孝恭果然是人家清醒!
贞观十四年,命运的无常悄然降临。李孝恭在一次饮酒时,突然突发疾病,不幸去世,时年五十岁。
唐太宗李世民听闻李孝恭的死讯后,悲痛万分,为其素服举哀,哭得非常伤心。朝廷追赠他为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号 “元”,并将他供奉在唐高祖庙庭,以表彰他的卓越贡献。
《新唐书》中评价李孝恭年少时沉着机敏,有见识气量,在建国之初,为唐高祖李渊扫平四方,是李唐王朝宗室子弟的代表人物。
唐德宗建中三年,颜真卿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为其建庙设祭,河间郡王李孝恭在列。
北宋宣和五年,宋徽宗依照唐代旧例,追封七十二位名将,为其建庙设祭,河间郡王李孝恭同样在列。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来源:文史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