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与我有同样信仰背景的兄弟,介绍了另外一个有同样信仰背景的兄弟给我。这个人刚好很喜欢我的音乐。他是做AI相关的。”
AI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概念,它正在成为普通人改变命运、实现财富增长的新捷径。
从明星到个体,从大公司到小团队,一场前所未有的造富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一个与我有同样信仰背景的兄弟,介绍了另外一个有同样信仰背景的兄弟给我。这个人刚好很喜欢我的音乐。他是做AI相关的。”
歌手邓紫棋在脱口秀演员李诞的播客上,分享了自己投资AI公司的经历。
这次看似偶然的投资却带来了惊人回报:她2019年投资的AI公司,随着2022年末ChatGPT的横空出世,最终为她带来了10倍的投资回报。
邓紫棋的故事并非个例。
在AI热潮中,不同背景、不同起点的人们正在以各种方式抓住机会,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
除了明星投资者,普通个体同样在这个领域找到了自己的机会。
2023年,从大厂离职的徐伟依靠AI强大的编程能力,开发出一款备受欢迎的拍照App。
这款App一度登上苹果应用商店付费榜榜首,虽然应用本身没有带来太多直接收益,却为徐伟打开了新的机会之门。
凭借这个App带来的知名度,多家大厂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分享使用AI的经验,帮助团队搭建AI办公流程。
通过这些咨询业务,徐伟在一年内收益接近百万元。
AI造富浪潮中,一批年轻的创业者正成为焦点。
21岁的MIT辍学生Karun Kaushik和Selin Kocalar创办的AI合规公司Delve,在半年内获得3200万美元融资,估值高达3亿美元。
另一位00后华人女生Jessica Wu同样从MIT辍学,创办了AI自动化流程公司Sola Solutions。公司已获得2100万美元融资,折合人民币约1.5亿元。
Jessica Wu和她的联合创始人Neil Deshmukh分工合作,将金融领域的经验与AI技术结合,打造出能够帮助企业自动化处理流程的AI工具。
他们的客户包括世界财富前100强企业,摩根大通的项目管理总监评价道:“借助Sola,我们的法律运营团队无需开发人员就能创建机器人,Sola让自动化变得触手可及。”
除了个人层面的成功,企业层面的AI应用也在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最新研究,AI应用产生的年度净经济效益可能达到约9200亿美元,相当于2026年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税前盈利的28%。
旅游巨头Booking.com使用AI平台加速视频脚本创作过程,将每个视频的制作时间从8周缩短到2周,月产出从2个视频增加到5个,提升了150%。
Confluent公司通过AI搜索技术,让IT技术人员几乎不需要时间就能找到客服工单的相关信息,每月节省超过15000小时,客户满意度提高了13%。
一家财富100强的电信公司在客服通话中集成AI工具后,每通电话的解决时间缩短了17秒。
别看这个数字不大,对于拥有800名客服每天处理数千通电话的大型客服中心来说,这种改进带来了巨大的效率提升。
在这场全球性的AI浪潮中,中国公司同样没有缺席。美图公司就是一个依靠AI实现“重生”的典型例子。
2018-2019年,美图因盲目多元化深陷亏损泥潭,股价暴跌。
经过数年的“重建”,美图关掉了美拍、卖出了美图手机,清仓加密货币,聚焦影像与设计工具。
美图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欣鸿坦言:“烧了42个亿,换来的3个领悟:战略要与能力匹配;不能随便消耗资源;要有核心竞争力。”
转型后,美图抓住了AI发展的机遇。2022年全年财报中,美图首次提及在产品中实现AIGC应用,当年实现净利润1.11亿元。
2023年,美图将总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归因于AI驱动,净利润达到3.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33.2%。
AI创造的财富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曾感慨,AI创造的百万富翁数量有望超过互联网20年创造的百万富翁数量。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可能超出大部分人的预期,尽管部分岗位面临替代风险,但AI更可能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微软基于20万条用户与公共生成式AI系统Bing Copilot的匿名对话数据,通过定量分析发现:
AI对脑力劳动密集型岗位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受冲击程度较低。
前OpenAI研究员迈尔斯·布伦迪奇甚至认为,在AI时代,“每月获得10000美元”的基本收入情景完全可能实现。
他指出:“每月1000美元在今天的政策上是现实的,而在几年后,每月10000美元伴随AI推动的经济增长也会成为可行的选择。”
就像互联网泡沫后诞生了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一样,当前AI领域的狂热造富浪潮也极有可能在洗牌后,诞生定义下一个时代的巨人。
投资者、创业者和普通人都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头条深一度#
来源:非遗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