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苏轼对美食的热爱,加上当时酱油在社会上相当普及,他极有可能在烹饪或调味时用到酱油。
酱油已经离不开餐桌了,我们每个人每天每顿饭甚至每个菜都要用到酱油。
最近我忽然想:古代人吃酱油吗?酱油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有描写酱油的诗词古文吗?
带着这个好奇,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写出来与您分享。
古代文人与酱油的不解之缘
苏轼,这位北宋的大文豪兼资深美食家,所处时代酱油酿造工艺已然成熟。
有史料记载,苏轼竟拿酽醋和酱油当涂改液,这足以证明他对酱油并不陌生。
鉴于苏轼对美食的热爱,加上当时酱油在社会上相当普及,他极有可能在烹饪或调味时用到酱油。
他在《和子由除日见寄》中写下“赖有墨如渖,何忧纸似苔”,有人觉得“墨如渖”与酱油的色泽、浓稠度神似,虽说没直接点明酱油,却能引发人们联想。
陆游同样是个热爱厨房的文人,喜欢亲自下厨招待宾客。
史料记载,他曾用醋和酱油制作肉酱来烧排骨,还赋诗记录这一快乐时刻,可见陆游是实实在在吃过酱油。
而唐朝的李白和白居易,虽无确凿证据表明他们吃过酱油,但那时饮食文化昌盛,调味品使用广泛,类似酱油的豉汁很可能出现在他们生活中。
唐朝韩鄂在《四时篡要》里记载的取豉汁“煎而别贮之”,和现代酱油制作颇有相似之处。
酱油的前世今生
酱油的源头可追溯到周朝。
那时有“醓”和“醢”,都是肉做的酱,《诗经》有载,“醓”质地稀,“醢”质地干 。
“酱”字首现于《周礼》,是各类肉酱统称,在当时可是上层社会专属,普通百姓难以企及。
秦汉时期,酱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生活必备调味品。
西汉《急就篇》提到“豉”,东汉王充《论衡》有“豆酱”记载。
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记录了豆酱做法,还提及“清酱”,被认为是现代酱油前身。
魏晋南北朝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阐述发酵技术,书中“酱清”常被用于制作珍贵菜肴,这也是酱油早期称呼。
唐朝时,酱制作技术更进一步,类似酱油的调味品诞生。
宋代,酱油制作工艺持续发展,《山家清供》明确出现“酱油”一词,“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表明酱油已用于日常饮食。
元代“开门七件事”说法兴起,酱油愈发受重视。
明初韩奕《易牙遗意》详述酱油制作方法,明代酱油消费量大增,专业生产流程形成,走进千家万户。
清代,“酱清”与“酱油”同指一物,酱油成为常用调料,酱园经济兴起,北京六必居、广州致美斋等知名酱园诞生。
民国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国货酱油品牌涌现,传统与新式企业并存。
近现代,酱油生产迈向工业化、现代化,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
与酱油有关的诗词古文
除了文人轶事,古人还留下不少与酱油相关的诗词古文。
除了前文苏轼的诗句,古文中,孔子曰“不得其酱,不食”,强调酱在饮食中的重要地位,虽与现代酱油有别,却渊源颇深。
《齐民要术》记载的“虾酱法:取虾肉,去沙水,蒸熟,捣碎如泥……”,堪称中国最早的“海鲜酱油”雏形,彰显当时人们对调味和鲜味的追求。
从曾经的奢侈品到如今的厨房必备,再到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调味品,酱油的每一步都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与饮食文化的变迁。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饮食文化交流,相信酱油还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来源:樱桃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