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破新清 | 以真掩假?警惕“吃瓜”搞新清史观“暗度陈仓”伎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06:20 2

摘要:近年来,部分自媒体账号借“揭露真相”之名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构成一种特殊的“吃瓜”生态。“吃瓜”自媒体在真假混杂的叙事中或以“新清史”传播为目的,手法隐蔽、危害较深,要警惕。

大家好,我是牛教授,致力思政科普的博士,硕导。牛教授吹牛,从来不乱吹,打了草稿吹。

今天说现实,现实真的现实。

话说真假信息交织的网络迷宫中,一些百万粉丝的“揭秘真相博主”正将清史重构为一出宫斗大戏,而家国烟火却在流量狂欢中被淡化。

近年来,部分自媒体账号借“揭露真相”之名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构成一种特殊的“吃瓜”生态。“吃瓜”自媒体在真假混杂的叙事中或以“新清史”传播为目的,手法隐蔽、危害较深,要警惕。

“吃瓜”们的账号运营具有显著策略性。内容常以“常识”切入,例如引用康熙学习几何、乾隆与西方传教士交流等史料,佐以个别权威报刊对清代科技史研究,塑造“科学史观”的学者形象。

此类内容符合公众对“理性分析”的崇拜,使其迅速积累百万粉丝。但细究其论据,会发现关键史实被刻意曲解。以真假信息的混合编织的方式,为后续否定清朝“大一统”地位埋下伏笔。

当观众对其“专业度”产生信任后,“吃瓜”们知道现代很多人知识早已碎片化,便开始输出争议性观点,辅以狡辩忽悠,再逐渐深入的方式把清朝黑化到一无是处,煽动“大汉民族主义”,进而通过解构“中国”概念,将满洲与中原对立。

这种手法与“新清史”论调的逻辑如出一辙,表面是堂而皇之地谈真相,谈学术,背地里搞什么,自己最清楚。而“吃瓜”们则以“人口基尼系数”等数据包装类似“专业可信”,却暗示清代统治本质是“殖民扩张”,凡此种种吧。

“吃瓜”派账号的评论区呈现明显两极分化:支持者称其为“反清斗士”,反对者则被扣上“精蒙”“满遗”帽子,或者模式化搞人身攻击。这种标签化攻击与网络披露的“水军运作”模式高度吻合。

职业团队通过多账号围攻、篡改文案等手段,制造“多数人支持”的假象。更危险的是,其内容常引发民族领域意识形态争议,或与境外势力资助的“西方伪史论”形成联动,恐用心险恶。

对抗此类历史虚无主义,需把握两个关键点:其一,警惕“碎片化真知”的陷阱——单个史实可能正确,但组合后导向错误结论;其二,依托权威学术成果。如钟焓教授对“新清史”引用满文文献不均的批判,或博物馆对清代“内陆亚洲”特性的辨析。当自媒体用“科学话术”包装历史虚无主义时,公众更需以警惕的态度对待。

清史学者李治亭指出:“历史真实性永远第一位”。然而,这些被篡改的历史叙事正在短视频平台上病毒式传播。这不是网络拌嘴的小事。

那一小撮逻辑和方式一致的攻击,你们就继续吧,也便于大家看清楚。还是那句话:我们无法叫醒装睡的人,但让更多人清醒,他就睡不着了。

广而告之:近段,牛教授持续推出“吹破新清”科普系列,吹新清史话,破本来面目,正社会史观。

声明:本文意在“思政科普”,请勿过度解读。评论未回复的,并不代表牛教授认同其观点。

来源:牛教授偏锋叙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