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阅兵在即,日高官突然向中国抗议:立即停止“侮辱裕仁天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9:17 1

摘要: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将至,阅兵的鼓点尚未敲响,日本却按捺不住,外交口径率先“上阵”。东京方面突然向中国提出强烈抗议,理由是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恶搞裕仁天皇”的短视频,称这“严重侮辱了日本国家象征”,并要求中方“立即制止”。

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将至,阅兵的鼓点尚未敲响,日本却按捺不住,外交口径率先“上阵”。东京方面突然向中国提出强烈抗议,理由是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恶搞裕仁天皇”的短视频,称这“严重侮辱了日本国家象征”,并要求中方“立即制止”。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抗议,不少人一头雾水:一个短视频,怎么就能惊动日本高官?但若把这件事放到中日历史的深层矛盾、数字外交的新战场和即将到来的阅兵日节点中来看,事情就不简单了。

这不是普通的外交嘀咕,而是一场围绕历史记忆的话语权较量。视频平台上传的一段将裕仁天皇置于“戏谑”语境的AI短片,在国内引发笑谈,却让日本政府气得跳脚。原因不在这段视频多“恶搞”,而在它背后的历史敏感点和政治时机。

社交媒体如今已不是单纯的娱乐平台,而是国家形象的战场。在AI技术加持下,历史人物的面容和语音可以轻松再现,年轻一代用“恶搞”的方式来表达历史情绪,既是一种文化表达,也是一种数字化的历史叙述。

对裕仁天皇的调侃,其实反映出中国民间对侵华战争历史的情绪记忆,是一种数字时代的“草根史观”表达。

偏偏这个时候,日本选择高调抗议,显然算计过时机。9·3阅兵本就是中国展示抗战胜利成果、强调历史正义的重大节点,日本此举无疑是在制造“舆论对冲”,试图将中国塑造成“民族主义失控”的形象。

而在日本国内,正值解禁集体自卫权、推动防卫预算翻番的敏感时期,需要塑造一个“外部威胁”的舆论氛围。换句话说,东京的这波操作,不只是“护主心切”,更像是给自己军事正常化找台阶。

日本抗议的核心,是那个“不能碰”的人——裕仁天皇。但问题是,他真的无辜吗?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揭示,裕仁天皇不是战争的旁观者,更不是“被战争绑架”的象征,他是实打实的战争决策核心之一。

据美国解密档案显示,1937年11月25日的御前会议上,裕仁天皇亲自批准了南京攻略战,这直接导致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细菌战经费,也需通过天皇特别会计渠道拨付。这不是“象征性签字”,而是实质性的军事授权。

可是在战后的东京审判中,这些都被悄悄掩盖。麦克阿瑟当时向杜鲁门密电称:“保住天皇胜过二十个师。”于是,美国为了冷战布局选择保全天皇体制,皇室成员一个不判,连下令南京大屠杀的朝香宫鸠彦也被“人间蒸发”式处理。

战后日本也并未真正进行历史反省。1960年代起,日本文部省通过教科书审查制度系统性地删除、淡化侵略记述;宫内厅更至今封锁1931至1945年的皇室会议记录。

历史真相被“雪藏”,而现在,一段段短视频却像数字时代的“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那个被封锁的记忆盒子,这才是日本最怕的。

这场围绕裕仁的视频风波,看似是一次舆论摩擦,其实是中日两国围绕历史叙述与现实地缘政治的深层博弈。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式,它正以新的方式,参与现在的权力分配。

日本近年来在历史问题上的“回潮”,与其军事政策的转向是一体两面。202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首次删除“专守防卫”表述,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已成常态,甲级战犯的牌位成了“日常打卡点”。这种对侵略历史的“正常化”趋势,与其谋求大国地位的战略密切相关。

在东海方向,日本对钓鱼岛的主张依旧依托《马关条约》——但这个条约本身就是日军侵略下的产物,早已在《波茨坦公告》第八条中被否定。现在,日本在东海资源争端上不断推进大陆架主张,本质上是在为其扩张政策寻找“法理依据”。

面对这种历史修正主义与现实扩张主义的双重挑战,中国并非只是“回嘴”。一方面,中国通过联合国渠道提交报告,系统揭露日本历史修正主义倾向;另一方面,通过9·3阅兵的全球传播,向全球85种语言受众讲述抗战故事,尤其强调反殖民、反法西斯的全球意义。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民间表达也在崛起。根据联合国《受害者正义权利宣言》,历史受害国民众有权进行独立表达。这种表达,哪怕是AI视频,哪怕是网络恶搞,本质上是对历史记忆的一种保卫。德国对希特勒形象进行严格限制,是反思;而日本对裕仁讳莫如深,是逃避。

日本的抗议,暴露了它对历史真相的不安感。越是在数字时代,越难掩盖历史阴影。AI生成的视频不是问题的本质,它只是让过去那段被掩盖的历史重新浮出水面。

中日之间的历史认知冲突,不会因为一个短视频而终结,也不会因一次抗议而落幕。这背后,是亚太地区秩序重构中的“历史叙事权之争”。未来,日本或许会以“数字侵权”为由诉诸WTO电子商务机制,中国也可能进一步解密档案,回应历史质疑。

真正解决问题的出路,或许要回到2006年曾启动、但不了了之的中日联合历史研究机制。共同编史、联合编辑教材,才是从“争史”走向“共识”的第一步。否则,历史的幽灵就会在每一个节点——从阅兵到视频,从教科书到外交抗议——反复出现,提醒着我们,过去不曾过去。

9·3阅兵不是简单的纪念,更是一场对历史话语权的庄严宣示。在这场由短视频引发的外交风波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中日认知的冲突,更是数字主权、国际传播与历史记忆的激烈交锋。

历史不会因为沉默而被遗忘,也不会因为抗议而被抹去。真正能让历史翻篇的,是正视,而不是回避。

消息来源

第一军情:《日媒:日方谴责中国网民“侮辱昭和天皇”,要求中方给个说法

来源:潇湘十二楼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