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 日起 AI 内容 “藏不住”!新规强制打 “水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8:22 2

摘要:奥运冠军的声音被AI克隆,用来推销土鸡蛋! 商家用伪造的名人音频诱导消费者下单,甚至实施诈骗——这种魔幻场景正在社交平台真实发生。 但从明天起(2025年9月1日),这一切将迎来终结:国家强制新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执行,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2025年9月1日正式生效,未标识的AI生成内容将被视为违法。

标识范围与形式

所有AI生成内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必须添加“电子水印”:

显式标识:用户可直接感知的文字、声音或图形提示(如视频角落标注“AI生成”)。

隐式标识:嵌入文件元数据的隐形信息(含平台编码、内容编号),用于溯源。

打击目标与案例

重点打击AI滥用行为:如伪造奥运冠军声音推销商品、AI换脸诈骗等侵犯肖像权、诈骗犯罪行为。

平台责任

传播平台需主动核验:必须检测文件元数据中的隐式标识,并对未标识内容添加警示标记。

公众警示

法律专家提醒:勿轻信AI生成的音视频,避免财产损失;被仿冒者应维权。

奥运冠军的声音被AI克隆,用来推销土鸡蛋! 商家用伪造的名人音频诱导消费者下单,甚至实施诈骗——这种魔幻场景正在社交平台真实发生。 但从明天起(2025年9月1日),这一切将迎来终结:国家强制新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执行,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不打“电子水印”就是违法!

什么是“电子水印”? 简单说,它分两种:一种是你能直接看到的“显式标识”。 比如一段AI生成的视频,角落必须标注“AI合成”字样;一段AI配音的广告,开头得插入语音提示“此为技术生成内容”。 另一种是藏在文件里的“隐式标识”,像数字基因一样记录生成平台的编码和内容编号,普通人看不见,但监管部门能溯源追查。

如果你刷到一段明星带货视频,画面逼真却找不到水印;或者听到一段专家讲座音频,语气生动却无合成声明,别犹豫! 立刻录屏保存证据,直接@平台客服举报。 新规赋予每个人“AI打假”的权利,全民监督的时代来了。

那些靠AI“移花接木”的黑产慌了。 过去,他们用30秒就能把普通人的脸套进明星热舞视频,靠擦边内容收割流量;或是伪造企业老板的声音,一个电话骗走百万巨款。 现在,这些操作一旦缺少标识,就成了违法铁证。

平台再也不能“装睡”了。 应用商店审核APP时,必须核验其是否具备AI标识功能;短视频平台传播未标注内容,需标记为“疑似合成”并追溯责任。 从生成到传播,全链条都在监管射程内。

有人问:加个水印真能拦住骗子吗? 新规的杀手锏在于“双保险”。 显式标识警示用户,隐式标识锁定源头——即便骗子抹去表面水印,元数据里的加密信息仍能揪出幕后黑手。 杭州互联网法院曾判决:用他人原创视频当AI换脸模板,即便换了脸,肢体动作和场景仍构成侵权,赔偿5000元! 现在,隐式标识让这类追踪更容易。

看看这些真实案例:某女星的肖像被换成低俗舞蹈视频,博主靠此吸粉80万;某古风博主的原创视频遭盗用,用户付费就能把自己的脸P进去。 受害者维权时,常因证据不足陷入拉锯战。 而明天起,未标识的AI内容就是现成的违法证据。

技术本无罪,但滥用必被缚。 法律专家喊话公众:警惕AI直播带货里的“假明星声”,别为逼真的合成视频买单;被仿冒者拿起法律武器,平台必须配合提供溯源数据。

明天开始,当你滑动手机时,请多看一眼角落的水印。 如果它不存在,你的一次举报,可能终止一场骗局。 这场全民参与的“AI打假战”,胜负就握在你手中。

来源:奇妙橘子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