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的羹比现代的汤羹更为浓稠,而羊羹凭借其优质的食材和传统的做法,成为了美食的代表,甚至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被列入公卿大夫的宴会菜单。《礼记》中对羹的记载,也反映了其在当时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羊羹,作为一种传统的点心,在美食的领域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它不仅是人们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羊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在中国,早在明清时期,上层社会就对羊肉颇为喜爱,羹类菜肴更是常见。
当时的羹比现代的汤羹更为浓稠,而羊羹凭借其优质的食材和传统的做法,成为了美食的代表,甚至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被列入公卿大夫的宴会菜单。《礼记》中对羹的记载,也反映了其在当时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在历史的长河中,羊羹还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战国策》中记载的“杯羹亡国”的故事,令人唏嘘。
中山国君在宴请名士时,因疏漏了大将司马子期,致使其心生不满,最终投奔楚国,引来了楚军的入侵,导致中山国灭亡。中山国君的一句“我因一杯羹而失国”,道出了羊羹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而南北朝时期的将领毛脩之,则因羊羹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被北魏俘虏后,凭借高超的羊羹技艺,获得了尚书和北魏皇帝拓跋焘的赞赏,从而从囚徒升迁至宫廷高位。
虽然毛脩之羊羹的具体做法未能流传下来,但据推测,其所做的羊羹或许有着类似肉冻的特质,这些故事无疑彰显了羊羹的独特魅力和美味。
历代文人也对羊羹不吝赞美之词。苏轼的“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体现了羊羹的独特美味;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提到煮羊羹时加入杏仁的秘诀;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则进一步提升了羊羹的地位,其中描述了将熟羊肉切成骰子般小块,搭配鸡汤及多种配料一同炖煮的雅致烹饪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羊羹传入了日本。宋代时,羊羹随着禅宗的传播进入了这个岛国。
圆尔僧人在南宋留学期间,不仅领悟了禅宗的精髓,还将“羹、馒、面”的制作技艺带回了日本,其中的“羹”便是羊羹。然而,当时的日本面临着一些特殊情况。
日本的僧侣受到严格的饮食规约,不允许食用荤腥,而且日本的羊资源极为匮乏,直到1817年才有羊群饲养的记载。在这样的背景下,僧侣们用红豆替代了羊肉,制作出了红豆羹,并沿袭了羊羹的名号。最初,日本的羊羹是将红豆、面粉和葛根粉混合后,上蒸锅蒸制成一种半固体的状态,这就是“蒸羊羹”。当时,日本还无法生产砂糖,大多数羊羹使用甘葛调味,而添加了砂糖的羊羹则被特别称为“砂糖羊羹”。
到了17世纪,日本开始能够自给自足地生产砂糖,甘葛调味的羊羹才逐渐被替代。16世纪末至17世纪间,日本人发现了从海提取而来的琼脂——寒天。
用琼脂、粗糖和红豆一同煮制而成的羊羹被称为“炼羊羹”。寒天的加入,让羊羹变得晶莹剔透,风味也得到了提升,渐渐地,羊羹在日本茶道中成为了一道经典的茶点。
如今,我们常见的真空包装羊羹,多为炼羊羹。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水分更多、口感更为柔软的水羊羹。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红豆羊羹不断创新,加入了多种新材料,各种口味层出不穷,例如栗子羊羹、柿羹、梅羊羹、茶羊羹以及巧克力羊羹,并且会根据季节变化推出相应的限量版羊羹。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对羊羹赞不绝口,他认为羊羹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件艺术品。羊羹的美学不仅体现在其多样化的口味上,还在于其外观的精致。
从最初的羊羹演变至今,它的样貌和味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文化与物质条件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独特魅力的体现。
羊羹,这一小小的点心,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它是人们美好回忆的一部分。在每一口羊羹中,我们品尝到的不只是甜蜜的滋味,更是岁月的积淀与情感的升华。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羊羹都将在人们的记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成为与童年、与成长难以割舍的味道。
来源:发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