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8日,距离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9月3日)仅剩6天。北京卢沟桥畔的抗战纪念馆前,参观者已排起长队;网上“#9·3阅兵#”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次——这场承载民族记忆的盛会,牵动着全球目光。而日本政府一场持续10年的“历史公关战”与近期“阅兵阻
2025年8月28日,距离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9月3日)仅剩6天。北京卢沟桥畔的抗战纪念馆前,参观者已排起长队;网上“#9·3阅兵#”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次——这场承载民族记忆的盛会,牵动着全球目光。而日本政府一场持续10年的“历史公关战”与近期“阅兵阻挠”行动,也因时间线逼近逐渐浮出水面。
一、560亿日元“历史遮羞布”:日本系统性篡改历史的路线图2015年,日本外务省在《外交蓝皮书》中明确将“海外战略信息传播”列为“重点强化领域”,计划5年投入560亿日元(约合28亿元人民币),目标直指“向国际社会传递日本对和平的贡献”。但其真实意图,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JPF)的资助清单中暴露无遗——用学术、教育、媒体手段系统性淡化侵略责任。1、学术资助:用“研究”包装历史修正JPF作为外务省直属机构,2015-2023年间向全球41所高校、智库资助24亿日元,超60%项目涉及“中日历史比较研究”,核心结论高度一致——弱化殖民暴力,强调“区域合作”虚假叙事。案例1:2017年,JPF向美国布朗大学资助6000万日元,支持《东亚近代化中的日本角色》课题,将南京大屠杀称为“战争中的悲剧性意外”;案例2:2020年,JPF向新加坡国立大学捐赠8000万日元,支持“大东亚战争经济协同”研究,将日军对东南亚的资源掠夺定义为“区域工业化技术转移”。这些“成果”通过《亚洲研究期刊》等权威平台传播,逐渐渗透国际学界认知。美国历史学家约翰·道尔在《拥抱战败》中指出:“日本的海外传播策略已从‘被动辩解’转向‘主动叙事建构’。”2、教育渗透:从教材到青少年的认知操控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对历史教育的干预是另一核心战场。2018年修订的《初中社会科学习指导要领》将“南京大屠杀”表述改为“南京事件(牺牲人数存在不同观点)”,被韩国外交部抗议为“歪曲历史”。更具隐蔽性的是教材编写。2021年,日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推出的《新日本史》被32个都道府县采用(占总数60%),称“大东亚战争总体促进区域发展”。这类教材在东南亚部分华人学校被采用,导致年轻一代历史认知偏差。3、国际组织博弈:争夺“历史记忆”定义权日本政府通过“政府开发援助(ODA)”和国际组织捐赠,试图影响二战历史叙事。2016年,日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捐赠10亿日元,用于“世界记忆遗产”项目“公平评审”;2021年,日本推动将“慰安妇”资料从预备名录移除(未成功,但以“政治干预”为由抗议)。二、2025年阅兵阻挠:历史心虚与战略焦虑的爆发2025年9月3日,中国将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这是中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宣示,却触动日本“历史敏感神经”。近一个月,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密集游说,试图阻挠部分国家领导人出席。1、时间线:从“回避参会”到“主动施压”2015年首次阅兵: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未受邀,以“国会事务”为由拒绝调整日程;2025年8月1日起:日本外务省通过驻泰国、菲律宾等国使馆,向驻在国高层传递“阅兵可能激化历史矛盾”的暗示;202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以“自民党总裁”身份向靖国神社供奉“玉串料”,书面致辞称“二战是生存自卫战争”,回避“侵略”定性;2025年8月26日:中国外交部回应:“强烈反对日方以历史问题干涉中国内政。”。2、动机拆解:历史心虚与地缘博弈历史心虚:中国阅兵将首次公开展出“拉贝日记”原件、731部队人体实验报告等铁证。日本政府深知,这些文物将直接印证侵华罪行的残酷性,其“和平国家”伪装将被戳穿;地缘焦虑:2025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7周年,但两国因钓鱼岛、台湾问题关系紧张。日本试图通过阻挠阅兵,向美国展示其在亚太的“战略价值”——作为“牵制中国”的盟友,而非“历史问题麻烦制造者”。3、实际影响:部分国家“选择性缺席”据确切消息,到8月28日为止,应中国政府邀请,已经有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一些国家议长、政府副总理、高级别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政要将出席纪念活动。中方还特别向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发出了邀请。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14个国家的50位友人或其遗属代表将应邀出席。中国大陆也向在台湾的抗战老兵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前来观礼。但是也会有受日本攻关施压的国家可能以“日程冲突”等为由缺席;日本自身:因国内“历史问题”争议,大概率不派领导人出席。这种“选择性缺席”与日本的外交动作高度关联,本质是日本试图通过“软施压”削弱阅兵的国际影响力。三、危害与警示:历史虚无主义撕裂亚洲日本的“历史公关战”与阅兵阻挠行为,已对亚洲产生深远负面影响。1、中日互信:从“政冷”到“民冷”日本的这种“历史公关战”,妄图美化侵略历史,塑造所谓 “正确形象”。不仅通过外交途径呼吁他国抵制,还在广岛纪念等活动上搞政治操弄。这些行径严重破坏中日互信,使 “政冷” 加剧,并进一步传导至民间,致 “民冷” 态势愈发明显,令两国关系雪上加霜 。这种信任赤字,本质是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持续回避。2、地区历史虚无主义:从“个别言论”到“媒体共振”在日本的资助下,部分东南亚媒体开始转载“慰安妇是自愿劳工”“南京大屠杀是夸大宣传”等不实言论。例如:菲律宾《马尼拉时报》2025年7月发表评论称“日军在东南亚建设促进发展,不应定义为侵略”。3、国际反法西斯共识:从“共同记忆”到“叙事分裂”曾几何时,世界各国基于反法西斯战争的惨痛经历,拥有共同记忆,对侵略行径、正义与邪恶有着清晰共识。但如今,国际反法西斯共识出现 “叙事分裂”。西方部分势力为地缘政治私利,在二战叙事中,淡化苏联贡献,无视中国抗战牺牲。日本右翼更是歪曲历史,妄图美化侵略。这种分裂严重冲击国际正义,破坏和平根基 。结语:历史的尊严,容不得篡改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时,曾承诺“永远放弃以武力解决国际争端”。今天的日本,若想赢得国际尊重,必须先兑现历史承诺——承认侵略、真诚反省、停止篡改。中国举办9·3阅兵,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让世界记住:和平来之不易,历史教训必须铭记。正如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所言:“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当日本政治家沉迷于历史修正主义的幻术时,真正的“和平国家”勋章,早已被南京城的30万冤魂、731部队的实验室标本、所有战争受害者的鲜血铸就。历史的真相,终将穿透迷雾;正义的声音,终将被世界听见。
来源:时光漫游者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