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5岁,跑外卖,风里来雨里去,一天能送六七十单,手机电永远是红的,饭永远是冷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抽烟、没纹身、不泡吧,竟然感染了艾滋病,连他自己都懵了。医生在查病因的时候,也一度以为搞错了。
35岁,跑外卖,风里来雨里去,一天能送六七十单,手机电永远是红的,饭永远是冷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抽烟、没纹身、不泡吧,竟然感染了艾滋病,连他自己都懵了。医生在查病因的时候,也一度以为搞错了。
一开始他是因为反复发烧、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来看病的,医生本来想着是不是免疫力太差或者什么病毒感染,结果一查,HIV阳性。那一刻,医生的脸一下子就紧了。这不是普通感冒,这是能把人拖垮的事。
他当时很懵,说自己“从来没干过那种事”,也没输过血,更别说吸毒。医生听完也有些紧张,毕竟这么“干净”的生活背景,和结果太不搭了。为了理清楚,医生特地坐下来,一点点问他过去几年的生活细节。
话说回来,这事真不能只盯着“高危行为”那几个字看。现实比教科书复杂得多。医生翻了他的检查报告,发现他还有梅毒感染的痕迹,这下线索就多起来了。
因为梅毒和艾滋病这俩常“打包出现”,说明他可能在某次无保护性行为中,被传染了。
他这才想起来,几年前跑单时,和一位“认识不深”的女性发生过关系,没戴套。他当时觉得也就一次,没什么事,后来也没症状就忘了。医生听完后眼圈都红了,不是因为惊讶,而是因为太多这样的案例,都是“当时觉得没事”。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几十年前,以为只有“那种人”才会得。可现实是,现在异性传播已经成了主流,不是你乱不乱,而是你有没有“防护意识”。一次无套行为,风险就摆在那儿,病毒不会看你是不是“好人”。
而且现在的传播方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比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甚至拔牙时的医疗器械,如果消毒不过关,也有可能带来风险。虽然几率不高,但对某些特殊群体,比如免疫力低的人来说,风险就被放大了。
这事最扎心的是,他其实早就有症状。反复低烧,淋巴结肿大,体重大幅下降,可他一直当成“天气热”、“太累了”,吃点感冒药就扛过去了。医生说,如果能早一年发现,病情会轻得多,治疗也会更有效。
现在的抗病毒治疗手段确实进步很大,像替诺福韦、恩曲他滨、依非韦伦这些药,联合用药可以把病毒控制得很低,甚至检测不到。
但前提是——得早发现,得不间断吃药。很多人一听“要吃一辈子药”,就怕了,其实比起病情失控,吃药真的算轻松的。
而现实中,最难的不是治疗,是发现。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等到发病了,再来就诊,已经是中后期了。而且一旦症状明显,就说明病毒已经在体内活动了很久,这时候再治疗,效果也会打折。
医生说,自己遇过太多这种“来得太晚”的病例。每次问完病史,心都揪着,不是因为患者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很多人真的不知道——原来一次“看起来没什么”的行为,就可能影响一生。
这位外卖员后来开始接受治疗,身体慢慢恢复,但心理上还是有点难跨过去。他说,自己最怕的不是吃药,而是别人知道。“他们会怎么看我?”这是很多艾滋病患者的共通心理,怕歧视、怕议论、怕被孤立。
其实现在国家的政策对艾滋病人保护力度很大,工作、生活、就医、参保,都是保障齐全的。问题出在认知还没跟上,很多人一听“艾滋”,就自动联想到“不检点、肮脏、危险”,但这些标签都是误解。
就像这位外卖员,他拼命工作、照顾父母、生活简单,可就因为一次没戴套,就被病毒钻了空子。这不是“活该”,而是提醒我们:防护意识真的太重要了。不是说你要多洁身自好,而是你要知道什么叫“安全”。
医生说,自己最难过的是,这事原本可以避免。如果能早点做个检测,早点吃药,身体不会拖成现在这样。可惜的是,很多人对检测还有抗拒,总觉得“太麻烦”、“我不可能有病”,结果就错过了黄金时间。
其实现在做个HIV检测,快的半小时就出结果,也不需要实名、不影响社保,很多医院和疾控中心都有免费项目。可惜知道这事的人太少,更别说主动去做了。真正的健康意识,不是等病来了才重视,而是你在好好的时候,就留个心眼。
还有一点要说清楚:艾滋病不是绝症,也不是“死刑”,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以像普通慢性病一样控制。甚至有些患者活得比没病的人还健康,因为他们反而更注意饮食、锻炼、定期体检。
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那它就真的可能要命了。病毒可不会等你“想明白了”才动手,它一旦进了身体,就立刻开始破坏免疫系统,等你察觉的时候,它可能已经“建好了老窝”。
所以说,这事的教训真的太重。不是说你一定要过得多谨慎,而是最起码要对自己负责。不是每次都能幸运地“没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这位外卖员一样,扛着病跑单还撑着活下来。
医生最后说了一句特别真实的话:“我们拼命治病,但真想救人,得靠大家自己多警惕。”
别等到“查出来”才开始后悔,别等到“出事了”才想起“当时没留意”。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它不是某个群体的事,它是所有人的事。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年第41卷第12期: 中国艾滋病疫情现状及异性传播趋势分析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读本》2022年修订版,第97页-112页
来源:栾医师骨科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