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谱药章协奏!这场心血管药学会议,解码临床用药新方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9:16 2

摘要:随着医学研究深入与临床需求升级,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药学研究与实践不断迈向新高度,从指南更新到药物创新、从多学科融合到临床合理用药,各环节协同共进。2025年8月16日,“心谱药章 双韵协奏——心血管药学共创学术会议-郴州站”拉开帷幕。大会主席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随着医学研究深入与临床需求升级,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药学研究与实践不断迈向新高度,从指南更新到药物创新、从多学科融合到临床合理用药,各环节协同共进。2025年8月16日,“心谱药章 双韵协奏——心血管药学共创学术会议-郴州站”拉开帷幕。大会主席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韶教授担任,会上汇聚省内外心血管及药学领域权威专家,以“循证致用、融合创新、赋能实践”为主线,聚焦心血管药学前沿进展与临床痛点,搭建深度交流平台,共探学科发展新路径。

图:大会现场

图:大会主席刘韶教授致辞

会议伊始,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周忠江教授针对202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管理指南展开了解读[1]。

图:周忠江教授

周忠江教授介绍,新版美国ACS指南整合了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内容。在抗血小板治疗中,指南推荐对于ACS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P2Y12受体抑制剂以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ACS患者,P2Y12受体抑制剂选择使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以减少MACE和支架血栓形成;无高出血风险的ACS患者,建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持续≥12个月。

注:替格瑞洛未获批单药适应症

图:新版美国ACS指南对初始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推荐[1]

在降脂管理上,指南强调在高强度他汀基础上,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未达标者联用非他汀类药物。在血运重建策略方面,推荐有中高缺血风险的NSTE-ACS患者住院期间采取有创治疗策略,低缺血风险者采用常规或择期有创治疗策略并进一步风险分层;ACS患者PCI推荐桡动脉入路,复杂冠脉病变者用腔内成像技术指导;两类患者均推荐完全血运重建。其他治疗推荐还包括心源性休克、贫血、出院后管理,应根据患者情况个性化开展。

总之,新版指南结合近年的最新临床证据,通过细化风险分层、明确治疗时机与药物选择,为ACS诊疗提供更精准的循证依据,全面阐述了临床管理策略。

慢病共管新视角: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有多重要?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柏勇平教授围绕心血管-肾脏-代谢(CKM)综合征进行分享,为临床提供了慢病共管新视角。

图:柏勇平教授

AHA于2023年首次提出CKM综合征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代谢性危险因素、慢性肾病与心血管疾病相互作用导致的全身性疾病,凸显三者共存且相互促进的密切关联。从病理机制上分析,代谢异常、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多向关系,多种病理过程导致炎症、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功能障碍,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中心作用。三者也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如脂肪组织过多/功能失调、神经激素激活等会促进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2]。疾病叠加越多,风险越大,死亡率越高,提示三者应视为关联密切的综合征。柏勇平教授提到,临床将CKM综合征分为5期阶段,并针对不同分期患者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方案:0期和1期主要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减重等预防CKM综合征;2期以治疗危险因素为主,如采用药物治疗控制血压、血糖和胆固醇等;3期患者应加强预防高风险人群进展为有症状的心血管疾病和肾衰竭,增加或改变药物治疗及强化生活方式改变;4期患者应针对心血管疾病进行个体化治疗,考虑CKM综合征情况[3]。最后,柏勇平教授强调,CKM综合征理念更新了治疗思路,多学科综合管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图:CKM综合征分期[3]随后,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阳波教授基于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4](简称ADA指南)变迁,讲述了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在2型糖尿病、慢性心衰、慢性肾脏病三大领域的应用。

图:阳波教授

十余年间,ADA指南历经变迁,从关注单纯降糖到注重心肾结局。SGLT2i自1835年从苹果树根皮中发现以来,历经多年研究,已逐步跨越代谢领域,聚焦心血管领域。阳波教授表示,目前《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已明确SGLT2i在全射血分数心衰中的一线治疗地位[5]。而随着时间推移,SGLT2i在肾脏保护方面也崭露头角,2024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慢性肾脏疾病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新增SGLT2i作为慢性肾脏病一线治疗手段[6],《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也推荐其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早期一线联合治疗。图:KDIGO CKD指南对SGLT2i的推荐[6]

阳波教授指出,SGLT2i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和钠的重吸收发挥降糖作用,且不依赖胰腺功能。同时,SGLT2i具有多元的心肾保护机制,可改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降低心室壁应力等,实现心肾双重保护。在临床应用中,SGLT2i应用范围不断扩展,适应证已涵盖T2DM、慢性心衰及慢性肾脏病。阳波教授最后强调,SGLT2i自问世以来,已跨越了代谢、心血管、肾脏三大领域,临床应用不断拓展,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方向。

P2Y12受体抑制剂,有何机制优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文群教授从药理角度,探讨了原研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揭示其在ACS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图:李文群教授

李文群教授指出,ACS的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小板为血栓形成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抗栓治疗的基石。抗血小板药物种类繁多,其中P2Y12受体因在血小板激活中起关键作用,可增强致密颗粒分泌、纤维蛋白原受体激活等,成为关键的抗血小板靶点[8]。P2Y12受体抑制剂历经多年发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图:P2Y12是关键的抗血小板靶点[8]李文群教授强调,ACS病情凶险,治疗不容试错,原研药在化合物原料、制剂工艺等方面更有保障,其疗效和安全性经大量临床研究验证,仿制药可能因生物利用度差异、辅料成分及工艺等因素在临床等效性上存在差异[9],因此建议危急情况下建议优先使用原研药。总体而言,原研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具有独特药理特性,在ACS治疗中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已历经了多年印证。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合理选择缓释剂型?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安发教授基于中老年心血管病特点,探讨了缓释剂型的合理应用。

图:王安发教授

数据显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涵盖多种病症,死亡风险高。且中老年机体特征特殊,药物吸收、代谢、分布、排泄均与青壮年不同,超过80%老年患者需服药,合并症多,对药物不良反应更敏感。为此,王安发教授强调中老年患者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尤其是应选择合适的剂型[10]。图:中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原则[10]

王安发教授以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为例,指出普通片剂存在血药浓度波动大等局限,基于多单元微囊系统(MUSR)的高端缓释制剂应运而生。该剂型由膜控型包衣缓释微丸组成,可避免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刺激胃肠道,减少个体差异,且药物释放不受食物、pH、胃排空速度影响,作用持续时间长,血药浓度稳定。需注意的是,该类制剂原研剂型仿制难度大。比如高端缓释制剂关键质量属性包括混合均匀度、片剂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对生产技术要求高[11]。当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该剂型掰分后的质量有明确要求,我国相关指导原则处于试行阶段,因此特殊控缓释剂型上市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需经真实世界验证,并注意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不良事件等方面的差异。


综上所述,临床应充分考虑中老年等特殊人群需求,合理选择药物及剂型,以提升治疗效果。

心血管全病程管理探讨:β受体阻滞剂新进展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仲华教授围绕心血管全病程中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新进展,分享了当前该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

图:王仲华教授

“心血管事件链”理论由Braunwald和Dzau教授于1991年首次提出,将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梗、心衰等疾病视为整体链条,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贯穿全程的关键风险因素。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通过抑制交感过度激活,多维度降低心血管风险,包括改善血管重构、调节心率、优化代谢等。

如今,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多个亚专科领域都将β受体阻滞剂列入推荐。如2023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指南[12]推荐其用于联合治疗各阶段;2024年,我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13]强调,无禁忌证者应在24小时内启用,并长期维持至靶剂量;《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14]将其列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一线用药,建议患者尽早启动涵盖β受体阻滞剂和SGLT2i的“新四联”方案。图: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