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防护十问十答:如何做好科学预防?什么情况要去医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2 10:27 2

摘要:流感(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为主)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症状重、并发症多的特点。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且无传染性。

一、流感是什么?与普通感冒有何区别?

流感(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为主)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症状重、并发症多的特点。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且无传染性。

核心区别:

1、症状:流感起病急骤,高热(常超38℃)、肌肉酸痛、乏力明显;普通感冒以鼻塞、流涕为主,全身症状轻。

2、病程:流感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普通感冒通常1周自愈。

3、传染性:流感传染性极强,易引发聚集性疫情;普通感冒多为散发。

二、流感如何传播?高危人群有哪些?

1、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携带病毒。

接触传播: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触摸口鼻眼。

气溶胶传播:密闭空间内可能通过空气传播。

2、高危人群:

儿童(5岁以下)、老年人(65岁以上)、孕妇、慢性病患者(如心肺疾病、糖尿病)及肥胖者(BMI≥30)。

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风险更高。

三、科学预防流感的三大核心措施

1、接种流感疫苗:

最佳时机:每年10月底前完成接种,保护效力可持续6-8个月。

适用人群:6月龄以上健康人群,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优先。

误区:接种后仍可能感染,但可降低重症风险。

2、药物预防:

适用场景: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后48小时内,或高危人群未接种疫苗时。

常用药物:奥司他韦(需遵医嘱)、玛巴洛沙韦(5岁以上适用)。

3、日常防护:

个人卫生:勤洗手(肥皂搓洗20秒以上)、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环境管理:每日开窗通风2次,重点清洁门把手、扶手等高频接触区域。

增强免疫:均衡饮食(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适度运动、保证睡眠。

四、何时需要就医?警惕重症信号

1、普通人群:

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反复高热(≥39℃)。

呼吸急促(儿童>40次/分钟,成人>30次/分钟)或呼吸困难。

剧烈咳嗽、胸痛、意识模糊、抽搐等。

2、高危人群:

出现轻微症状(如低热、咽痛)后迅速恶化。

原有基础疾病(如哮喘、糖尿病)加重。

婴幼儿出现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注意: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勿自行服用。

五、流感治疗:黄金48小时与家庭护理

1、抗病毒药物:

奥司他韦:发病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需连续服用5天。

玛巴洛沙韦:单次口服即可,适合无并发症患者。

2、家庭护理:

多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易消化。

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避免酒精擦浴。

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48小时,减少传染风险。

六、流感并发症: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

肺炎:最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咳脓痰。

心肌炎:突发胸痛、心悸,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

神经系统损伤:如脑炎、抽搐,多见于儿童。

误区:流感“扛一扛就好”?高危人群若延误治疗可能致命。

七、特殊场景防护指南

1、学校/办公室:

加强晨检,发现病例立即隔离。

每日消毒高频接触区域,通风至少3次/日。

2、家庭防护:

患者使用独立房间,餐具、毛巾等单独消毒。

家庭成员佩戴口罩,避免共用物品。

3、旅行防护: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八、2025年流感季特别提醒

病毒变异:当前甲型H1N1亚型仍为主流,但需警惕其他亚型混合流行。

疫苗接种:即使错过10月底接种窗口,仍建议在流行季内补种。

免疫力调节:压力大、熬夜人群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锌等。

流感可防可控,关键在“早预防、早识别、早治疗”。通过疫苗接种、个人卫生习惯和家庭防护,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重症倾向,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科学防护正是现代人应对流感的“上工之道”。

来源:薄荷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