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丨龚迪发:桥痴一生,难舍廊桥遗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7:42 1

摘要:2025年8月26日,闽东寿宁县城,一个毕生与桥相伴的灵魂停止了呼吸。寿宁县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寿宁县劳动模范龚迪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他将未竟的心愿与无尽的牵挂,留在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和无数静默屹立的廊桥之间。

以一生奔赴,守护廊桥千年遗梦

——追忆寿宁“桥痴”龚迪发

2025年8月26日,闽东寿宁县城,一个毕生与桥相伴的灵魂停止了呼吸。寿宁县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寿宁县劳动模范龚迪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他将未竟的心愿与无尽的牵挂,留在了他深爱的这片土地和无数静默屹立的廊桥之间。

龚迪发与寿宁杨梅

龚迪发生前虽鲜少出现于大众视野,却是业内公认的“桥痴”。1975年被分配到寿宁南阳镇文化站工作,1989年被调到县文化馆负责全县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也是该县唯一一名文物工作者,从此与廊桥文物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足迹踏遍全县各乡镇的200多个大小村庄,历代津梁、古道关隘、祠堂寺庙、民居建筑……处处洒下他辛勤的汗水。那时,他手持纸笔,穿越荒岭溪涧,对寿宁境内如散落珍珠般的下党水尾桥、平溪桥、小溪桥进行了最早期的调查记录。风吹日晒,足迹为证,他将个人生命轨迹与廊桥的命运紧密相连。

龚迪发(右一)与上海交大刘杰教授一起探秘古廊桥 刘岩生 摄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龚迪发的廊桥保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八九十年代,考察工作非常艰辛。他是用“最少的钱考察最多的桥”。每次出行他都自带干粮,走山路,住最便宜的小旅社,风雨无阻在穷乡僻壤中穿行。他说:“过去,乡村交通不便,我是三分之一路程走路,三分之一路程坐班车,三分之一路程坐拖拉机。”他曾无数次跳入溪涧,也曾为测量一座桥的数据在深山中迷路,但从未退缩。

龚迪发(左一)与唐寰澄先生在调研木拱廊桥

深藏于闽浙边界深山中的贯木拱廊桥,仅寿宁县就有19座。1995年,龚迪发开始系统性考察寿宁全境木拱廊桥,开启了闽浙木拱廊桥学术研究的先河。1998年,福建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郑国珍赴寿宁调研,龚迪发的详尽汇报获得了高度肯定。“把家乡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这句鼓励成为他未来几十年焚膏继晷的精神动力。

龚迪发与唐寰澄与郑多金等在交流九龙桥没计方案

2001年,龚迪发在采访目前仍健在的桥匠郑多金时获知,过去造桥时建桥缘首与桥匠签订有造桥合同,桥匠也称“桥约”,对研究木拱廊桥建造史极为重要。从这年开始,龚迪发费尽周折倾尽全力,在闽浙一带寻找桥约。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十年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主墨桥匠的后裔,探寻到极其珍贵的32份桥约。

这些桥约中,最早的一份是清嘉庆五年(1800年),至今已200多年。其中国家二级文物5份,三级文物27份。桥约所造的桥涉及闽浙两省的12个县市,造桥时间延续150多年。其中有5份桥约中所造的廊桥至今尚在,桥上所书建桥时间、缘首等与桥约内容相符,互相印证。桥约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建造木拱桥历史的一项空白,为研究木拱桥的建造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龚迪发在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退休,于他而言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始。当别人含饴弄孙时,他埋首故纸,跋涉山水,撰写出《福建木拱桥调查报告》《闽浙木拱桥词目注释》等奠基性著作。这些作品不仅详细记录了造桥技艺、工匠世家、建桥合同与桥梁文化,更以大量珍贵的一手影像资料,为后世留下了无可替代的文化档案。可以说,没有龚迪发,很多深藏于乡野的廊桥珍宝将永远沉默于历史长河。

龚健、龚迪发、吴大根三位“桥痴”再次相约古廊桥上 刘岩生 摄

他的心愿远不止于著书立说。近年来,他与继任的寿宁县博物馆原馆长龚健等诸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宁德市木拱廊桥保护管理条例》出台,让廊桥守护有法可依。即便去年身患重病,他依然坚持走访闽浙两地廊桥遗存地,不但遍及全省各地木拱廊桥,还到浙江泰顺、景宁、庆元等地,实地勘察了200多座古廊桥。投身于《浙江木拱桥调查报告》的编撰工作。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向前来探望的龚健馆长再三嘱托,字句皆关乎廊桥保护的未了之业——那或许是一场尚未完成的展览,一部有待出版的专著,或是一座年久失修、亟待抢救的古桥。

“桥痴”龚迪发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龚迪发先生一生清贫,却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他让我们看到,何为“一生择一事”的执着,何为将个人生命融入文化传承的壮丽征程。他未竟的心愿,必将由更多后继者接棒前行;而他守护的那一座座廊桥,正如永不弯曲的脊梁,继续跨越时间之河,见证着一位“桥痴”最深沉的浪漫与坚守。

《闽东日报》去年曾聚焦龚迪发等廊桥文化挖掘、推广者,讲述他们的“桥痴”故事

编辑:周义铭 林娜

校对:郑永桦

审核:李廷华

在看你就赞赞我!

来源:寿宁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