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5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70岁之后的身体状态,基本能预测你能不能活到90岁。”
这是《英国医学杂志》(BMJ)上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得出的结论。研究人员随访了超过3万名老年人,发现那些在70岁还能完成8项日常能力的人,有显著更高的概率活到90岁以上。
所谓“活得久”,不是躺在病床上多撑几年,而是能走得动、吃得下、睡得香、心情好。真正的长寿,是带着尊严和快乐活着。
那70岁的人,到底要能做什么,才说明身体状态还不错?我们来一项项看。
很多人觉得爬楼是年轻人的事。但对老年人来说,一口气爬两层楼,不喘不上气,说明心肺功能还在线,肌肉力量也不错。
爬楼其实是个“全身运动”。当你迈上第一阶台阶时,大腿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心肌、肺泡都在同时工作。如果这套系统还能顺利协调,那就说明你的心肺系统和肌肉功能还未明显退化。
实用建议: 如果你现在爬楼已经感到吃力,不妨从每天快走20分钟开始,逐步增加爬楼梯的练习,每周3次,每次10层以内,逐级适应。
开瓶盖这件小事,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它需要手腕关节的柔韧性、肌肉力量和神经反应。
研究发现,握力越强,死亡风险越低。一项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的国际研究显示,握力每下降5公斤,死亡风险上升16%。
实用建议: 可以尝试每天练习“毛巾拧干”动作,或用手握住弹力球持续按压,每手各做15次,坚持训练手部肌肉。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之一。能独立完成穿衣、洗澡等动作,说明大脑指令清晰、四肢配合良好。
如果70岁开始经常穿反衣服、忘记关水龙头,或洗澡时容易滑倒,就要警惕轻度认知障碍或平衡协调功能下降了。
实用建议: 尽量保持自己做家务的习惯,比如叠衣服、做饭,都是锻炼手眼协调和大脑反应的好方式。
视力好不好,其实不仅仅是看得清的问题。眼睛和大脑的神经网络是连在一起的,视力下降往往和中枢神经系统老化有关。
一项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的报告指出,视力良好的人,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更低。而且,能安静看书、看报,也说明注意力能维持,情绪相对稳定。
实用建议: 每天保持30分钟的阅读时间,尽量选择纸质书报,减少电子屏幕刺激,同时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白内障。
别低估散步的力量。研究发现,每天快走30分钟的人,比久坐不动的人全因死亡风险低28%,尤其对心血管系统好处显著。
能坚持每天散步,说明膝关节未严重退化、肺活量尚可、大脑反应灵敏,还说明你有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
实用建议: 天气好时尽量去户外,选择安全平坦的路线,建议避开饭后1小时,步速控制在60~100步/分钟为宜。
听力,其实是大脑的一扇窗。老年性听力损失不仅影响交流,还会增加认知退化、抑郁和社交孤立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超过三分之一的70岁以上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如果你还能在嘈杂的环境下清楚听到别人说话,说明你的听觉神经通路和语言处理能力还保持良好。
实用建议: 除了定期做听力筛查,还建议减少在嘈杂环境中久待,避免使用耳机长时间听音乐。
很多长寿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经常出门、爱跟人聊天、乐于参加活动。
主动社交说明你有情绪表达能力、认知判断力、行动力。反之,若开始不爱出门、不接电话、不想见人,可能是抑郁或早期认知障碍的信号。
实用建议: 每周至少安排2次社交活动,无论是和邻居聊天、和老友散步,还是参加社区活动,都是对心理和大脑的双重锻炼。
记忆,是大脑健康的核心指标。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记性差”是正常的,但其实,记忆力可以通过训练维持。
研究发现,记忆力下降并非不可逆,通过持续学习、参与复杂活动可延缓大脑老化。
实用建议: 尝试每天回忆过去24小时内做过的3件事;可以写日记、玩拼图、记单词,多动脑就是最好的“脑保健”。
70岁之后,身体的“储备”开始快速下降。但这个阶段也正是预测寿命质量的关键时期。
如果你在70岁还能:
自己上下楼,不喘不上气
一口气拧开瓶盖
不用人照顾就能洗澡穿衣
看得清、听得清、记得住
每天愿意出门走走、跟人聊聊天
那恭喜你,你的身体系统还维持在“高水平运行”状态,活到90岁不是梦。
但如果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也别急。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科学干预和持续锻炼来改善。
我们说的“长寿”,不是以年数为目标,而是以“能照顾自己、能享受生活”为底线。
长寿的关键不在未来,而在现在的每一个选择。
参考资料:国家卫健委《老年人健康素养核心信息》,2023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清散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