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代码指令怎样变成小车前进的‘魔法语言’吗?”日前,一场以“小小工程师,驱动未来车”为主题的人工智能启蒙体验活动在瓶窑镇西安寺村举行,20余名小朋友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亲手搭建、编程、测试智能小车,完成了一次与未来科技的生动对话。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唐逸涵 陈燕芝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代码指令怎样变成小车前进的‘魔法语言’吗?”日前,一场以“小小工程师,驱动未来车”为主题的人工智能启蒙体验活动在瓶窑镇西安寺村举行,20余名小朋友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亲手搭建、编程、测试智能小车,完成了一次与未来科技的生动对话。
走进西安寺村文化礼堂,智能元素随处可见: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活动安排与文化小知识,操作台整齐摆放着乐高积木、编程设备等教具。以往传统的活动空间,如今变身成充满未来感的“人工智能启蒙小课堂”。
“传感器就像小车的‘眼睛’,程序则是它的大脑。”活动伊始,指导老师通过趣味动画与实物演示,将抽象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概念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随后,老师手把手教大家搭建乐高EV3小车,从拼接车身、安装电机,到学习图形化编程基础,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举手提问。
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化身“小小工程师”,趴在操作台上专注地组装零件。有的小心翼翼调整车轮角度,有的对着说明书反复调整电路埋线,遇到难题时,还会主动和同伴讨论、向老师请教。看着自己亲手组装的小车成功启动,大家的脸上满是成就感。这场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未来科技的种子。
“智能文化礼堂建设,就是要让文化空间‘活’起来,既保留传统底蕴,又融入科技元素,满足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新兴文化的需求。”瓶窑镇文化礼堂管家陈燕芝介绍。
西安寺村的探索,正是瓶窑镇推动文化礼堂“一堂一品”建设的缩影。近年来,瓶窑镇立足各村特色,打造差异化文化礼堂品牌,例如,有聚焦非遗传承,让千年技艺走进日常生活;有深耕陶窑文化,唤起村民的乡土记忆。西安寺村则以“智能化”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礼堂发展路径。
接下来,瓶窑镇将继续深化“一堂一品”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让每个文化礼堂都拥有专属“闪光点”,既能承载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让文化之花在乡村沃土上绚丽绽放。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