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教授学术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2 09:25 2

摘要:读《侯仁之学谱》,我发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侯仁之。书中记载的很多故事,我是见证者或亲历者,读来历历在目。书中还记载了不少我有所耳闻,但知之不详的事情,甚至不乏我闻所未闻的故事。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本书将侯先生跌宕起伏的学术人生摆在大家面前,不由得你不多翻几页。

丁超著:《侯仁之学谱》,文津出版社,2019年12月。

读《侯仁之学谱》,我发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侯仁之。书中记载的很多故事,我是见证者或亲历者,读来历历在目。书中还记载了不少我有所耳闻,但知之不详的事情,甚至不乏我闻所未闻的故事。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本书将侯先生跌宕起伏的学术人生摆在大家面前,不由得你不多翻几页。

为什么说这本学谱是侯仁之学术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呢?我们常说,历史的真相蕴藏在细节里。学谱正是基于细节的还原,再现了一个更真实、立体的侯仁之。如果将这本书拆解开,可以得到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科技史家、地理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探险者、抗日战士和爱国者、国际学术交流的推动者、虔诚的青年教徒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机械拼装的,它们的有机组合才是谱主侯仁之。

侯先生的学术人生是一部尚未被读懂看透的“大书”。通过这本学谱,我更加认清了侯仁之学术成长历程的曲折,更加体会到他淬炼治学精神的艰辛。空口无凭,我不妨举几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侯先生在抗战时期帮助燕大学生脱离敌占区,进入国统区或解放区。侯先生因此被抓进日军宪兵队,经受了士人气节上的考验。学谱发掘侯先生《狱中记趣》中的亲身经历,以及邓之诚《南冠纪事》、赵承信《狱中杂记》、刘子健《“蒙难”之后》等文献中的旁证。由此,我们看到了困境中宝贵的师生之情、朋辈之谊。侯仁之与赵承信“狱室论学”的经历,完全可以收入抗战版的“世说新语”。

这段经历,侯先生在《我在燕京大学被封以后》中有记载。孤证不立,赵承信1946年发表在《大中》杂志上的《狱中杂记》说:自从仁之搬来同住,时间都觉过得很快。在这一星期当中,除了无系统地聊天外,我还请他讲北平地理之史的发展……他靠墙坐着讲,我躺在褥子上听。始则还像听讲历史故事,继则真像跟他神游北平城了。从元明直到现在,我们不知不觉地倒做了三朝的遗老和民国的公民……为着酬谢他有价值的讲演,我将都市社会学的普通理论略为说了一点。于是我们两人又幻想着将来怎样研究北平都市社区……接着北平都市研究的讨论后,我又请仁之讲黄河的故事。他借着黄河史地的演变,来表现大汉民族二千余年与自然斗争的活动,而胜利与失败,常常归结到民族内部团结与否而定。这又给予我许多人口社会学的材料,于是我又讲人口社会学以及人文区位学作酬谢。我记得仁之的太太是研究漕运的,于是又请仁之替他太太讲漕运的故事……这段记载与侯仁之的回忆相映成趣,互为补充,诠释了有气节的读书人如何在逆境中性命相托,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侯先生是有血有肉有信仰的大活人。身陷囹圄,生死关头,他会怎么想?侯仁之在《燕大双周刊》1945年第2期《蒙难纪念特刊》上发表的《狱中记趣》中,表明了当时的心迹:六月九日,我们全体被提会审,各戴手镣出狱,背缚以绳,面墙待命,空气极为严重紧张。余左为赵紫宸先生,赵先生更左之墙下,竖立大枪数枝,布包数件,赵先生顾而谓余曰:“今天死了!”余会意曰:“今天死了!”赵先生又曰:“我们祈祷吧!”于是我立刻闭目反覆默祷曰:“我把妻女交托上帝,我相信上帝管他们比我更好!”这是我第二次考虑到死。事后回想:一旦人生尝到真正死的滋味而居然又活下来,真是最有趣的一桩事。

对于研究侯先生的思想轨迹而言,这篇生动的文字无疑是一段鲜活的史料。侯先生遭遇了日寇的凌辱,而绝不变节附逆。自认为将要赴难之时,他为妻女虔诚祈祷。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民族大义,也能体会到人间大爱。

侯先生留学英国的经历,使得他的学术研究具有国际学术背景,极大推动了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嬗变。但是,侯先生是怎么出国的,在国外又是怎样求学的?学谱提供了环环相扣的答案。侯仁之留学不仅得到了洪业先生“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的妙语点拨,还得到了司徒雷登、林嘉通、顾颉刚、罗士培等人的帮助。留学期间,侯仁之曾远赴瑞典,拜访斯文·赫定、高本汉、喜仁龙等汉学名家,也曾在《南洋商报》刊发《治河沿革故事考》《瑞典——北欧乐园》等尚未收入任何文集的文章。学谱甚至告诉我们,侯仁之的室友是谁。作者的钩沉索隐之功,可见一斑。

此外,这部书有个基本的优点是“叙述简明扼要,材料扎实可靠”。学谱不是专题论文,也不是文学创作,只能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编写体例上,全书的结构安排也为读者提供了便利。学谱照录了一些重要的资料,有“存史”之功。尤其是对档案的摘引,免去了直接查档的不便。对于记载不一之处,学谱进行了“考异”,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有必要展开说明的地方,学谱加了简要的案语,有助于读者了解其来龙去脉。作者还将谱主的著述单独列目,提供了一份迄今最详尽的侯仁之论著篇目。单独列目的“评介”,可视为侯仁之大师形象的塑造史。“传承”部分,无疑就是简明的“侯门弟子谱”。

通过《侯仁之学谱》,不仅能看到谱主本人的学术人生,还可以看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从无到有,燕京大学历史学的从有到无,北大地理学的从无到有、跌宕起伏,等等。作者从细微之处入手,为学界全景展出“大时代”下“大学者”开创的“大事业”。

这部书也存在不足之处。作者似乎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一部学谱的“命门所在”,做到的似乎没有全说,没做到的却“不打自招”。这种“小聪明”,似乎要提前堵上批评者的嘴。作者在该书卷前的说明中谈到:“以公开资料为主,对于档案及私藏日记、书信等资料未能充分发掘,亦未能全面采访谱主的亲朋故旧。”这些未能充分发掘的资料及口述材料,恰恰是关乎学谱的内容和质量。侯先生不少重要的资料,后来由家属捐赠给北京市档案馆。希望日后有机会,根据新公开的档案、新发现的史料,这部书能进一步修订完善。

信息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年07月10日第8版。

来源:思想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