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上“9.9包邮”、“1分钱秒杀”的宣传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但这些纸巾的真实面目,可能是地下黑作坊生产,连基本消毒都没有。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很多人为了省事、省钱,选择一些便宜又“看起来差不多”的日用品。
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竟然暗藏巨大风险。
央视曾经曝光的这几种日用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可能暗藏着致癌成分,但很多人却仍旧在使用。
快来看看,你的家里是否有这些商品。
如果不是央视曝光,恐怕没人会想到,看似洁白无瑕的纸巾,实际上可能脏的吓人。
网上“9.9包邮”、“1分钱秒杀”的宣传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但这些纸巾的真实面目,可能是地下黑作坊生产,连基本消毒都没有。
有厂家为了压低成本,用回收的废纸、旧报纸、甚至生活垃圾做原料,还加入了漂白剂、荧光增白剂、滑石粉。
2019年,央视抽查150批次卫生纸,35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达到24%,其中有9批,细菌含量竟然超出国际标准13倍。
这些纸巾不仅不卫生,还可能致癌,细菌、霉菌超标不说,PFAS、甲醛这类致癌物也被检出。
很多人把纸巾放在枕边、放进口袋、甚至用来擦嘴、给孩子用,一旦长期接触,皮肤过敏、肠道问题、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现如今,市面上冒牌洗衣液层出不穷,像“蓝明亮”、“蓝月壳”,包装和正规品牌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是黑作坊灌装出来的水货。
这些假洗衣液添加了大量荧光剂,洗完衣服看起来干净,其实毒素已经附着在衣物上。
要知道荧光剂不是清洁剂,而是化学染料,它本身无法分解,长期积存在皮肤、呼吸道中,轻则引发皮肤病、过敏,重则可能致癌。
尤其是贴身衣物、婴儿衣物,一旦用这些洗衣液清洗,等于让皮肤直接接触荧光剂。
假洗衣液的危害不仅仅在成分,它们往往没有经过任何质检流程,瓶子回收再灌装,配方随意调配,甚至可能混有工业原料。
央视曾报道,这类洗衣液在农村集市、拼单平台、短视频直播间大量销售,不少老人、家庭主妇被低价吸引,结果用出问题才发现根本维权无门。
洗衣液是家庭必备用品,一旦选错,天天都在“用毒”,那些商家为了赚快钱,把消费者的健康当成儿戏,而消费者也必须擦亮眼睛,不要因小失大。
很多人习惯用保温杯泡水、泡茶,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保温杯的“铁粉”,可你知道吗?
央视曾经抽查50种保温杯,竟然有38%不合格,其中最严重的,是内壁锰含量严重超标。
锰这种金属,一旦摄入过量,会损伤肝脏、心脏、神经系统,尤其是有基础病的群体,更容易受到毒素侵害。
有些廉价保温杯,使用201或更低等级不锈钢,长时间使用后内壁发黑、生锈,用手一擦就掉渣,你以为只是“旧了”,其实是材料本身不达标。
有些人判断保温杯好坏靠“摇一摇”,听声音来判断材质,这种方式根本不靠谱。
真正安全的保温杯,材质必须是316不锈钢,同时要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出厂信息。
市面上那些几十块一套、还送杯刷的保温杯,十有八九并不合格。
毒衣服的问题,已经从“穿得舒不舒服”,上升到“穿得安不安全”。
2022年,深圳一家女装公司被查出服装中联苯胺超标20多倍。
联苯胺是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一类致癌物,属于芳香胺染料,长期接触可能导致DNA结构改变、鼻咽癌、白血病等。
还有的衣服含有甲醛,刺激皮肤、影响呼吸系统,尤其是贴身穿的内衣、睡衣、儿童服装,一旦使用劣质染料或材料,后果难以估量。
更有甚者,有些商家直接回收旧衣服、二手衣物重新加工,用工业染料快速上色,颜色虽艳丽,毒性更强。
很多人以为捡到便宜,其实买的是风险,这些衣服没有吊牌、没有执行标准、没有安全等级标识,连最基本的洗涤说明都没有。
消费者需要知道,衣服安全等级分ABC三类,只有A类才能贴身穿,买衣服不能只看款式和价格,更要看它有没有安全认证,穿在身上的,不只是面料,还有你看不见的健康隐患。
卫生巾是一种女性高频使用的日用品,其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女性健康,但据报道,有些黑心厂商用发霉的散浆、回收二手衣物作为原料,在脏乱差的环境中生产卫生巾,根本没有任何消毒杀菌程序。
全球有63.7%的妇科病与劣质卫生巾有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长期数据的积累结果。
这些劣质卫生巾看起来包装精美,实则内里污秽不堪,含有大量细菌、霉菌,甚至有致癌物质,使用后容易引发瘙痒、炎症、感染,严重时可能发展成癌变。
有些人贪图便宜,在电商平台购买“十几包只要几十块”的卫生巾,甚至还赠送其他品类,这种价格背后,往往隐藏着原料低劣、无厂名厂址、无检验报告的问题。
女性身体特殊,容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在生理期,更要避免任何刺激。
选择有品牌、有正规渠道的卫生巾,是对身体的最基本尊重,别让几块钱的便宜,换来一场难以逆转的健康危机。
很多人在购买枕头和床垫时,会看中“天然乳胶”四个字,以为这是健康、环保的象征。
这样的想法没做,但怕的就是一些商家却打着这个名号,卖的是化工合成品,他们用丁苯胶乳、滑石粉、发泡剂等化学物质伪装成天然乳胶,靠“气味”和“手感”欺骗消费者。
假的乳胶枕使用不久就会出现“粉化”现象,用手一捏就掉渣,这种情况说明使用了大量填充物和劣质材料,根本没有天然乳胶的弹性和稳定性。
更可怕的是,这些化学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可能释放苯乙烯、亚硝胺等致癌物。
曾经温州一家乳胶枕工厂曾被曝光,使用便宜的工业胶水掺假,甚至连包装袋都印着“泰国原装进口”。
消费者睡在这样的枕头上,等于每天呼吸着毒气,皮肤直接接触化学品,长期下来,谁也说不准身体会出现什么问题。
这些危险的日用品,不是偶然出现,而是长期混乱市场和监管漏洞的结果。
消费者要做的,不只是避免贪便宜,更要提高判断能力,买东西前多看成分表,查执行标准,不轻信“网红推荐”和“直播间秒杀”。
来源:观律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