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去世后,白居易痛哭流涕:我也不想活了,他们的友情比海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0 19:27 1

摘要:"子厚兄,你我同在秘书省任职,每日相见,何必如此着急?"元稹转身一笑,眼中带着几分促狭。

"微之,你且留步!"

一声呼唤在长安街头响起,白居易快步追上了前方那个熟悉的身影。

"子厚兄,你我同在秘书省任职,每日相见,何必如此着急?"元稹转身一笑,眼中带着几分促狭。

这是发生在公元806年的一个场景。那一年,26岁的元稹和29岁的白居易,在长安城中的偶遇,开启了一段传颂千年的文人佳话。

"听说你最近在写新诗?"白居易边走边问。

"正是。近来目睹百姓疾苦,有感而发。子厚兄可愿一听?

"

"求之不得。"

两人找了间茶肆,相对而坐。元稹取出一叠诗稿,朗声吟诵起来。字字句句,直指时弊,令白居易听得连连点头。

"微之才思敏捷,诗中又多讽喻,实在令人佩服。"白居易由衷赞叹。

"子厚兄过奖了。我倒觉得诗中有些章节过于直白,还需斟酌。"

"这正是我想说的。诗贵含蓄,若能稍加雕琢,必能更胜一筹。"

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在诗歌创作上互相切磋,在思想上彼此砥砺。他们都怀揣着济世情怀,希望通过文字唤醒世人,改变现实。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友谊日益深厚。无论是在秘书省的公务之暇,还是在长安城的各个角落,常常可以看到两人并肩漫步的身影。他们或探讨文章,或议论时政,志同道合的默契让这段友谊愈发珍贵。

"子厚,你可曾想过,我们这样创作的意义何在?"有一天,元稹突然问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答得斩钉截铁,"我们的诗文不应只求风雅,更要直指人心,关注民生。"

"说得好!"元稹拍案叫绝,"这正是我想说的。让我们一起开创新的诗歌流派,就叫'新乐府'如何?

"

就这样,两人携手推动了一场文学革新。他们的诗作不再拘泥于格律,而是着重描绘现实,抨击弊端。这种创作方式在当时的文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命运弄人。公元831年,元稹突然病逝,享年仅52岁。

当噩耗传来时,白居易如遭雷击,整个人瘫坐在地。"微之,你怎能就这样离去?"他失声痛哭,"没有你,我又该和谁分享诗文?

又该和谁论道济世?"

失去挚友的打击让白居易一度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他常常独自来到元稹的墓前,对着冰冷的石碑喃喃自语:"我也不想活了..."

九年后,白居易写下了著名的《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惆怅故人音容远,几回魂梦入长安。"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友人的追忆,更是对生命、友情的深刻思考。在诗中,白居易将对挚友的思念融入梦境,让相逢成为永恒。

白居易此后的创作虽然依旧不辍,但总觉得少了一个知音。他常说:"自微之去后,我的诗心也随之远去了。"

在他晚年的诗作中,常常能看到对元稹的追忆。两人的友情,超越了生死界限,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长安城的风物依旧,却再也看不到那两个促膝谈心的身影。但他们的诗作,他们的友情,他们对文学的追求,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或许就是白居易和元稹这段跨越生死的友谊给后人最大的启示。

世间的情谊,莫过于知己之交。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分身份地位,不论贫富贵贱,而在于心灵的共鸣与情感的交融。他们的诗歌流传千古,友谊感动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他们的故事更显珍贵,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知己之情。

来源:易汇缘风水玄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