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网8月28日讯近年来,滕州市鲍沟镇党委、政府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核心,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多元经营等举措,推动食用菌、西红柿等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凭借“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将闲置庭院转化为“增收聚宝盆”,走
鲁网8月28日讯 近年来,滕州市鲍沟镇党委、政府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核心,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多元经营等举措,推动食用菌、西红柿等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凭借“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将闲置庭院转化为“增收聚宝盆”,走出了一条“不与粮争地、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庭院经济激活“沉睡资源”,三金模式铺就共富之路。鲍沟镇以润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创新推行“专业合作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农联体模式,鼓励农户利用闲置庭院种植黑木耳、羊肚菌等高效作物。合作社提供从菌棒供应、技术指导到保底收购的“保姆式”服务,与大型商超签订购销协议,确保干木耳每斤22元的保底回收价。这种模式构建起“股金+租金+薪金”的“三金”增收体系:农户以土地或庭院入股参与4:3:3比例分红,出租闲置院落获得租金,同时在合作社务工赚取薪金。赵庄村54户闲置院落通过该模式,2024年创造纯利润60万元,村集体增收25万元,社员人均分红3000元。目前全镇已有350户参与庭院经济,每个庭院年均为村集体增收近万元,农户“三金”收入超5000元。
特色产业集群崛起,全链条发展提质增效。鲍沟镇在庭院经济基础上,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菌棒加工厂年生产菌包2000万袋,解决120人就业;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改良土壤2000余亩,减少化肥使用量30%。除食用菌外,其他特色农业同样亮点纷呈,邢庄村80余座西红柿大棚年产量达200万斤,年销售额500余万元,带动70余人就业,种植户户均年收入4万多元;东荆林村50余亩猕猴桃基地亩产3000斤,通过电商、直播和采摘游实现年销售额150万元。“滕州平菇”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滕州黑木耳”正在申报中,产品通过“滕韵佳物”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智慧农业跑出加速度。鲍沟镇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鑫剑农机合作社购置的航空植保直升机,服务范围覆盖4万亩农田,两年即收回成本;集成应用无人机、物联网、遥感卫星等技术,使农场人工成本降低60%,亩均增产15%。全镇8家规模合作社整合土地2.3万亩,通过统一采购、机械化作业和品牌销售,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无缝对接。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更带来绿色变革,利用农林废弃物生产食用菌基料,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有机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改善土壤质量。
鲍沟镇出台土地流转补偿、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投资380万元建设粮食烘干仓储中心,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从黑木耳挂满庭院的“黑珍珠”,到沙瓤西红柿映红大棚的“致富果”,鲍沟镇以特色农业为画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描绘出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动人图景。(通讯员 徐艳)
来源:鲁网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