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神医”乱象调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6:41 1

摘要:打开手机,养生“爆款”席卷屏幕,“神医”故事层出不穷,“网红医生”侃侃而谈……在信息洪流中,医疗科普本应是公众抵御疾病谣言的盾牌,却被无底线蹭流量、身份造假、带货营销等乱象侵蚀为“健康陷阱”。

打开手机,养生“爆款”席卷屏幕,“神医”故事层出不穷,“网红医生”侃侃而谈……在信息洪流中,医疗科普本应是公众抵御疾病谣言的盾牌,却被无底线蹭流量、身份造假、带货营销等乱象侵蚀为“健康陷阱”。

针对乱象,监管风暴已至。8月1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打出重拳,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但沉疴非一日可除,监管与违规套利的博弈仍在持续。

乱象一“神医”讲故事卖“祖传秘方”

“某地有位长寿老人活了174岁,全家年过百岁,秘密竟源自宋朝一剂长寿方……”在某短视频平台,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视频广为传播。视频中,“传承人”声情并茂地讲述秘方失而复得的传奇经历,最后话锋一转:“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自行配药有风险,需根据个人自身症状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如有需要私信留言。”私信的结果就是开方、卖药,但博主认证仅为“养生博主”,并非执业中医。

在多个平台,此类“讲故事卖药”已成为“神医”引流获利的核心套路。其故事模板高度统一:或为“家族秘传十代,专治××病”;更有甚者,编造“违背祖训献秘方”的苦情戏码。

除了虚构故事,“神医”们还惯用伪造“临床数据”包装疗效。更隐蔽的是“案例见证”陷阱。某社交平台上“××祖传烧烫伤药膏”的评论区,充斥着“救了我老妈的命”“比医院治疗好,几天见效”等好评。这些“好评”IP地址高度集中,部分账号重复评论不同“祖传秘方”产品,疑似“托儿”。

一些“神医”兜售的“神药”,不仅销售套路多,其本身也存在严重问题和健康风险。河北56岁的王女士在观看“违背祖训献秘方”视频后,购买了号称“专治风湿骨病”的药膏:“看他声泪俱下,觉得这人良心好,药肯定靠谱。结果我花了3000多元,贴了两个月,不但腿疼没缓解,皮肤还过敏起了水疱。”

乱象二 造假产业链包装出“三甲医院专家”

“爸,那些‘专家’是假的!药根本没用!”看着父亲又一次签收了快递来的“神药”,来自陕西的张昕(化名)既愤怒又无力。他的父亲沉迷于某社交平台上一名“医学专家”的健康课程,被深度洗脑,已两次花高价购买对方推荐的“神药”。面对家人的劝阻,老人异常固执:“人家讲的有道理!药盒上印着OTC(非处方药的标志),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怎么可能是假药?”

张昕曾根据父亲提供的“专家”姓名和所谓任职医院的信息,向该医院官方渠道求证,得到的回复却是“本院无此医生”。但就是这样的“伪专家”,却让张昕的父亲深信不疑,出现头疼脑热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去医院,而是在直播间里“问专家”。

张昕父亲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一些网络假医生、“伪专家”利用消费者的健康焦虑与信息差,以“正规”外衣包装实施诈骗。一件网购白大褂、伪造胸牌,加上精心设计的剧本,就能在直播间包装出“三甲医院专家”,推销保健品。此前在一家MCN机构(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内容生产、运营推广、商业变现等全链条服务的组织)工作过的刘女士称,这是其工作内容,“三招搞定高血压”“祖传秘方根治糖尿病”等是“专家”剧本。

网络假医生背后是一条围绕假医生身份认证、道具造假的灰色产业链。在电商平台,白大褂工作服价格20多元到400元不等,商家可按要求印三甲医院标识;工作牌10元可定制,还能“仿制芯片”。资质文件造假也常见,PS医师资格证150元/张,生成执业证书200元/份等。

乱象三“医生只负责出镜,剩下的交给运营团队”

“再厉害的胃病,都不用过度治疗,记好这个药。”……在短视频平台上,身着白大褂的“网红医生”们正轮番用高度相似的宣传语推荐着同一款中成药,部分账号甚至在视频下方直接挂上了购物车链接。这些是真正的医生,其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些MCN机构精心设计的商业变现链条。这些机构批量孵化“网红医生”IP:点赞上万的科普视频,可能出自不懂医术的“专职写手”;而一些有平台认证的“权威”医生,实则是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医生只负责出镜,剩下的交给运营团队。”曾担任某医疗类MCN机构运营人员的陈清(化名)直言不讳。

某医疗战略咨询公司合伙人赵先生指出,医生IP主要分为名医、普通医生及以医美为代表的偏消费医疗医生,核心目的均为“导流”——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以获取更多流量和患者。北京某三级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也证实,一些医生和医院存在“外宣”诉求。

多名医生IP运营人员透露,打造一个粉丝量几千至几万的“网红医生”,对MCN机构而言已是可复制的流水线作业。这条“网红医生”流水线的终极目标是变现。

业内人士指出,当一些MCN机构过度追求流量与变现,医生IP的打造已然变味。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儿科医生告诉记者:初期为解答患者疑惑尝试周播,大多时候是做完手术或就诊完匆匆上播。粉丝增多后,海量私信和疾病咨询难以回复。后来多家运营公司联系其谈合作,模式就是他们接管账号,负责选题、脚本、剪辑、回复,其只用出镜说话。

“我最后拒绝了邀请,不想被‘控制’。很多机构最终目的是利用医生赚钱,而非做好科普。签了合同可能更‘身不由己’。”这名儿科医生坦言,普通医生受限于工作强度,日更视频几乎是极限,只有合作医生才能高频更新。(摘编自《法治日报》《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