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在当今时代,七夕节已成为情侣们在社交媒体上大秀恩爱的时刻,人们戏称这是在朋友圈里“撒狗粮”的日子。然而,在古代,人们庆祝七夕的方式远比现在要丰富得多。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小编的步伐,一同探寻古人是如何度过这个浪漫的七夕节的吧!
七夕来源
七夕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星宿崇拜,上古时期,织女星、牵牛星受到古人关注、崇拜,战国末期秦朝初年,民间广为流行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故事,当时七夕还是禁忌日。
两汉时期,七夕由禁忌日转变为良辰吉日,节俗主题逐渐演变为男女的良宵欢会,七夕节定在七月七日,牛郎织女变成男耕女织的人物,出现了七夕夜看牛郎织女相会、穿七孔针、系五色缕、曝衣晒书等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成为普遍的节日,“乞巧”之举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还出现了蛛丝乞巧风俗。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时期,宫廷内外流行乞巧,宫廷专门设立主管进献七孔针的机构,全唐诗中吟咏七夕的诗篇有近千首。
宋代七夕节更加受到民众的重视,民间丢巧针、穿针乞巧等风俗更流行,设“乞巧市”专卖巧果等食品,还增加了男孩儿祀牛郎神的习俗。
七夕传统习俗
七夕的浪漫,不仅藏在星河传说里,更浸润在代代相传的习俗中。这些习俗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这个节日有了更鲜活的烟火气。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根据传统,七夕之夜汉族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乞巧时,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喜蛛应巧”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浪漫七夕
拜七姐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夜,在交子时辰,姑娘们穿上新衣服,带上新手绢,净手焚香,口念祭文,七人结成一队,拜祭“七姐”,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寄托了古代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七夕贡案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基于牛郎织女传说,其布景独具匠心,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手法。七夕这天人们在村中祠堂摆设贡案,陈列巧物,通过手工制作的贡品,相互乞巧、赛巧,祈求得到人神的共赏,表达对坚贞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接露水
传说七夕节时,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二人相思已久,泪流不止。而此时凡间的露水就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民间认为,把这天的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浪漫七夕
磨喝乐
磨喝乐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节令性泥玩具,主要在农历七夕节上市,作为乞巧、乞子风俗中的寄愿之物。常见的磨喝乐为各种造型的泥塑小娃娃,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称巧食或巧舌,七夕的应节食品。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当时的女子会在七夕这一天制作巧果,祈愿自己巧慧,节节拔高。
你的七夕准备怎么过呢?
快来评论区分享
来源:焉耆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