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4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娟(化名)是一家知名律所的高级合伙人,平日里气场十足、工作干练,是朋友眼中的“人生赢家”。可谁也想不到,35岁的她在一次体检中被确诊为HIV感染者。
“我不是乱来的人,怎么可能会得这个病?”面对医生的诊断,李娟一度无法接受。
可在进一步沟通中,医生却坦言:“其实你并不孤单,我们接诊的许多HIV感染者,都和你一样掉进了相同的误区。”
在大众印象里,艾滋病离“普通人”很远,但真相却是,它可能比你想象中更近。
李娟告诉医生,自己生活自律,从不“乱交”,更不会吸毒,怎么会感染艾滋病?其实,她正中了第一个误区——误以为艾滋病只会发生在高危人群身上。
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存活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已超过110万,且新发病例中,“普通人”占比越来越高。特别是异性传播,已占全部传播途径的75%以上,而其中不少是婚内传播。
李娟的丈夫曾有过“出差期间找乐子”的历史,却始终未曾体检。她的感染,很可能正是由此而来。
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艾滋病的传播,不一定是“乱”,而在于是否“防”。
只要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无论是婚内还是婚外),就存在感染风险。病毒并不会因为你的“自律”而网开一面。
让李娟感到困惑的是,自己每年都做体检,怎么从没发现问题?这是第二个误区——认为常规体检能查出所有疾病。
事实上,HIV抗体检测并非体检“标配”。除非你主动要求或体检套餐明确包含HIV项目,否则大多数单位体检并不会筛查这一项。
据《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指出,我国约有30%的感染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很多人感染多年却毫无察觉,直到出现免疫系统崩溃后的严重症状才被确诊。
李娟的情况也是如此。她之所以被查出HIV,是因为一次肝功能异常,医生建议她做了“乙肝、丙肝、梅毒、HIV”四项筛查,才意外发现。
这也提醒我们,定期主动进行HIV检测,是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必要手段。
感染HIV后会立刻发病吗?李娟也曾以为,艾滋病人都是“脸色蜡黄、骨瘦如柴”。这是第三个常见误区——以为看起来健康的人就没有感染风险。
其实,HIV感染者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甚至潜伏期长达8~10年,在这期间,他们看起来与常人无异,正常上班、生活,一切如常。
正因如此,那些“看起来健康”的人,才更容易被忽视感染风险,也更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病毒传给他人。
而李娟的丈夫,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无症状但携带病毒”的阶段。
艾滋病并不“写在脸上”,而藏在你以为安全的日常里。
面对李娟的困惑,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专家明确表示,艾滋病并非不可预防,也并非“绝症”。关键在于认知与行动。
第一,任何性行为都应使用安全套。
无论对象是否“看起来健康”,是否“关系稳定”,只要是性行为,就存在传播风险。正规使用安全套,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
第二,主动进行HIV检测,特别是高风险行为后。
HIV检测在全国各地疾控中心、三甲医院、部分药店都可以免费或低价进行。只需抽血或指尖采血,15分钟内可知初筛结果。
第三,了解并接受预防性用药(PrEP与PEP)。
PrEP是暴露前预防,适用于高风险人群;PEP是暴露后预防,在高危性行为后72小时内服药,可大幅降低感染概率。两者均需医生评估和处方。
艾滋病不是“脏病”,而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越是讳莫如深,越容易让病毒有机可乘。
李娟确诊后,接受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抗病毒治疗。三个月后,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身体状态逐渐恢复。
医生告诉她,只要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她完全可以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工作,甚至结婚生育。
目前我国已实现HIV抗病毒治疗“应治尽治”,并纳入医保和国家免费药物目录。只要接受正规治疗,大多数感染者都能长期控制病毒、避免发病。
真正的危险,不是感染,而是不知情、不检测、不治疗。
李娟的经历并不特殊。她的“自律”没有错,但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忽视,却让她付出了沉重代价。
我们常说“知是防的开始”,关于艾滋病,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惧,而是科学认知与主动检测。
别等症状来了才后悔,别让无知成为病毒的帮凶。
参考资料:
国家疾控局:《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报告》
中华医学会:《艾滋病防治指南(2023)》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权威解读
来源:医师浅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