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市已注册社会救援队伍37支(其中省级队伍1支,市级队伍8支),总人数2626人(其中骨干力量919人,应急救援员163人)。救援类型涉及消防灭火、城市搜救、山岳救援、高空救援、水域救援、道路救援、森林灭火、防疫消杀等8个领域,拥有抢险车、保障车、越野车、照明
3月20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潍坊市社会应急力量建设的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王法顺潍坊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新闻发言人
赵 鑫潍坊市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副主任
任永亮潍坊先锋应急救援促进中心主任
潍坊市社会应急力量建设
基本情况
全市已注册社会救援队伍37支(其中省级队伍1支,市级队伍8支),总人数2626人(其中骨干力量919人,应急救援员163人)。救援类型涉及消防灭火、城市搜救、山岳救援、高空救援、水域救援、道路救援、森林灭火、防疫消杀等8个领域,拥有抢险车、保障车、越野车、照明车等救援车辆250余辆及各类救援装备和应急物资。
去年以来,全市社会应急力量共有2.5万余人次参与重点区域、特殊灾害天气前置驻勤和救援行动,16支救援队伍、185名救援人员参与跨区域拉动和救援,7600余人次周末节假日到商场、旅游景点、游乐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值守备勤,3100余人次参与国际风筝会、马拉松等大型活动应急保障。
潍坊市社会应急力量建设
工作情况
社会应急力量贴近一线、组织灵活,是应急救援的辅助、补充和后备力量,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力量建设工作,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全面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化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通过搭建任务对接、技能提升、资源保障和表扬激励等多元化发展平台,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
(一)精准靶向施策
多方位规范引导
1.建立党建引领机制,强化全过程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党建与应急救援工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市县两级通过党员自荐、党组织推荐等形式选派47名党员干部兼任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党建指导员,每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研讨队伍分级分类建设发展方向,帮助解决队伍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2.建立规范发展机制,保证队伍建设科学规范。加大政策标准供给力度,制定出台《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的八条措施》,规范队伍建设,支持队伍发展。目前,已有1支队伍被纳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直属队伍,5支队伍获得省、市志愿服务相关表彰,1人获得团中央“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1人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获得风险防控党员岗创建优秀个人,130余人次获得市级表彰。
(二)加强培训演练
提升救援技能
1.专家教。结合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风险特点,聘请专家对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轮训。一是专项培训。遴选15名队员,赴省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开展专项训练,全部考取建筑物倒塌搜救技术证书。二是全方位培训。聘请消防和其他救援队伍中的专业教官,开展3大类10余个科目的应急技能培训和规范化训练,2024年先后开展社会救援队伍训练10期,700余人次参训并取得培训证书。三是“人才酵母”辐射带动。对持有“国家应急救援员”资格的救援人员开展业务技能再提升,把34名参训队员培育成教练员。
2.共同训。建立专业救援队伍与社会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机制,组织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练,拓展专业救援知识,掌握更多应急救援技能,增强协同救援能力。先后有23支社会救援队伍、107名队员在国家和省、市社会应急力量救援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3.全力帮。争取资金补助和政策支持,举办社会救援力量国家应急救援员职业资格培训班,26支社会救援队伍44名队员参与培训。联合相关部门,组织社会救援队伍中符合条件的27名退役军人,免费培训无人机操作,提升应急装备使用水平。
(三)融合各方资源
加强支持保障
1.提供平台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统筹共享。探索政府、高校、队伍共建共享共用训练基地新路子,建设应急救援队伍训练营地。推进国家应急救援员培训基地落户潍坊,为我市培训应急救援专业人才。
2.提供救援保障。在全省率先为社会救援骨干力量共计1500余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决救援人员后顾之忧;为参加省内外抢险救援的队伍协调高速绿色通行权限,确保救援工作迅速高效;为救援队伍配备卫星电话、370移动终端等必要的通信设备30台(套),保障队伍全天候通讯畅通;为救援队伍提供必要生活物资等。
3.提供装备支持。探索建立政府购置应急装备,供给社会救援队伍使用维护的工作机制。将重型全地形抢险救援车、充气帐篷、冲锋舟等价值600余万元救援装备,交由社会救援队伍使用。
下一步工作安排
重点在严格队伍管理
提高救援水平
解决资金装备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是完善指导协调机制。加强救援行动管理,强化“三定”(定任务、定人员、定装备),避免队伍扎堆或空缺。按照“保障当地、稳妥跨市”的原则,严格筛选外派队伍,确保外出救援“三过硬”(政治过硬、身体过硬、技术过硬)。
二是健全政策标准体系。加大支持力度,扩大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支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社会救援队伍分级分类测评,进一步明确社会应急力量专业化发展方向。
三是强化专业技能提升。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实训演练工作,在提升专业能力上下功夫。合理设置训练科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完善训练内容和标准,提高训练的强度、精度和高度,培养高素质救援队员。
四是创新服务保障措施。对社会应急队伍参与救灾期间产生的物资及装备损耗,采取不同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创新救援装备储存方式,进一步完善政府购置救援装备供给社会应急队伍使用机制。
五是探索协同发展模式。建立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推机制,统筹做好社会应急队伍规范管理。畅通部门沟通渠道,提升救援队伍装备水平。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应急救援各方面的关系,凝聚和整合全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救援力量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记者
我市去年出台了《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的八条措施》,请介绍一下《措施》的具体内容。
赵鑫答
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是指由企业负责经营管理,供进出境运输工具或者境内承运海关监管货物的运输工具进出、停靠,从事海关监管货物的进出、装卸、储存、集拼、暂时存放等有关经营活动,符合《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设置规范》,办理相关海关手续的场所。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是一个地方重要的开放平台。潍坊综合保税区“四位一体”综合运营中心是严格按照《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设置规范》要求建设的,海关全程参与指导,该监管作业场所已经通过济南海关实地验核,并于今年5月25日获批《海关监管货物仓储企业注册登记证书》,标志着综合运营中心已具备开展跨境电商相关业务的条件。
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为我们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队伍层面来说,要想发展,只有加强自身内部建设,提高救援技能。从政府层面来讲,要为队伍提供政策支持,做好服务保障。围绕这个思路,去年11月份我们制定出台了《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的八条措施》。
一是在规范引导上下功夫。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党的建设,指导具备条件的社会应急力量设立党的基层组织,选派应急管理系统党员干部兼任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党建指导员,为社会应急力量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以党建引领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完善标准规范。总结提炼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发展的经验做法,研究制定《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及相关地方标准,探索建立社会应急力量参与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调用、报备、审核等协调保障机制及相关制度规范,提升社会应急力量管理质效和救援效能。强化组织赋能。指导成立社会应急力量相关协会组织,负责社会应急力量的管理、协调,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形成整体合力。注重在预防准备、抢险救援等工作中发现优秀社会应急力量,采用多种方式开展表扬奖励活动,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讲好新时代更好潍坊社会应急故事,培育优秀社会应急力量争创国家级、省市级应急救援队伍。
二是在能力提升上下功夫。提高专业水平。聘请高水平专业师资力量对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分领域分层级的专业技能、应急救护等救援专项训练,选派优秀救援队员参加高层次专业技能训练,鼓励社会应急力量参加应急救援员等各类救援资质培训,发展一专多能救援能力。组织开展社会应急力量拉动演练、竞赛比武等活动,不断调整完善内容设置,贴近实景实战,提高社会应急力量整体技能水平。强化预防准备。引导社会应急力量进驻基层社区开展避险逃生、个体防护、自救互救等应急常识宣传和实操技能训练,结合区域风险特点和灾害事故规律,开展隐患排查、前置驻勤等预防准备,提高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能力,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加强科技赋能。鼓励、支持社会各方力量与社会应急力量协同开展应急科技创新应用,研制、推广穿戴式智能终端-智能安全帽、植保无人机吊运水基灭火弹及物资用于森林灭火与多灾种救援保障等符合实际需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具和新战法,提升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水平,提高突发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在服务保障上下功夫。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抢险救援的支持保障力度,推动落实抢险救援有关补偿政策标准,为救援人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探索在灾害民生综合保险中增加应急救援补偿费用保障条款,将抢险救援采购或使用的救援物资和装备器材等纳入保险保障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管理有关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推动共享共用。开放市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场地,增加社会应急力量专业训练途径。推动市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装备共享共用,为社会应急力量日常训练、预防准备与抢险救援等提供必要的装备保障,保持装备迅即能动、随时能战的良好状态,提升使用效能。
下一步,根据八条措施落实情况,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完善,重点在抓好措施落实落地上下功夫,结合社会救援队伍实际情况,一是注重质量,在提高救援技能上下功夫;二是培养骨干,在打造队伍品牌上下功夫;三是严明纪律,在加强队伍管理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潍坊市社会救援队伍品牌,为高水平安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贡献社会应急力量,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和更好潍坊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潍坊市社会救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请详细介绍一下我市社会救援队伍发展情况。
任永亮答
我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先锋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潍坊先锋应急救援促进中心成立于2017年,成立之初队伍在办公场所、训练场地、装备配备、人员能力等方面都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在应急管理部门成立后,市县两级应急局积极为我们协调办公场所、训练场地,争取外出培训学习机会等,特别是近3年来,市局建设了青山装备物资库,购买了不少训练装备供队伍无偿使用,去年还将28件(套)、价值68.9万元的装备前置到6支社会队伍使用,为我们配备了全地形救援车,连续三年为社会救援队伍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除了应急救援的后顾之忧。从去年开始,每月组织社会救援队伍训练,有效提高了社会救援队伍救援能力,可以说,政府出钱组织社会救援队伍训练,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
在潍坊市应急管理局的支持帮助下,潍坊先锋应急救援促进中心队伍建设突飞猛进,现已成为拥有126名专职救援队员、400名志愿者队员的省级救援队伍,救援能力已具备海上搜救、火灾扑救、城市搜救、急流水域救援、潜水打捞、山岳救援、地震救援等11项救援能力。自成立以来,先后参与成功处置了“温比亚”、“利奇马”台风遇险群众救援、2019年“7.6”海上渔船遇险群众救援、江西登革热疫情防疫、支援湖北武汉疫情防控、河南“7.20”特大洪涝灾害救援、2023年土耳其地震国际救援、2023年河北涿州洪水救援、2023年“12.18”甘肃积石山地震救援、2025年“3.2”东营海上渔船遇险救援等工作,自成立至今共参与各类救援任务2290起,成功救援遇险群众2000余人。
在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市应急管理局积极支持队伍人才建设,中心现有国家应急救援员教官6人、红十字应急救护教官11人、防减灾培训师5人、人社部应急救援考评员6人、省级应急管理专家3人、市级应急管理专家6人,有国际搜救教练联盟教官8人、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导师3人,主要从事应急知识技能、防灾减灾知识推广普及、志愿者招募、公益活动组织等工作。自2017年至今,参与开展“潍民应急·坊安万家”“五进”等应急知识公益宣传活动2000余场,组织社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12.2万余小时。组织开展国家应急救援员、国际搜救教练联盟等专业培训,为全国公安、应急、教育、消防、武警部队等部门培训专业水域救援人员1360人、地震救援员820人、国家应急救援员5000余人、应急救护员6800余人、潍坊市应急第一响应人1400余人、校园安全工程师260人、灾害信息员6000余人。
我们先锋应急救援促进中心将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应急管理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持续加强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坚决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当好人民的“守夜人”。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去年4月份,我市启动了“潍民应急 坊安万家”应急能力提升工程,请问社会应急力量在应急能力提升工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赵鑫答
“潍民应急 坊安万家”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以来,惠及社会公众14万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基层应急处突和安全保障能力,其中,社会应急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一下:
一是应急技能培训方面。我们组织社会救援队伍骨干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党校、进机关、进企业、进超市,对410个基层社区单位的3.6万名社区应急骨干和物业、商铺等相关人群进行自救互救和应急技能培训。对490个学校、老年大学等单位的8.2万名青少年和老年人进行自救互救、火灾地震逃生等应急技能培训。对560个党政机关干部、党校主体班次学员、县市区应急局主要负责人、安委会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等1.2万人,进行自救互救技能训练、地震体验、应急预案管理专题讲座、应急指挥等相关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3601名全市基层应急安全骨干及从业人员进行“第一响应人”培训,学习自然灾害常识、初期处置、自救互救、个人防护、逃生疏散、消防安全、应急救护、心肺复苏、意外伤害防护等知识,进一步强化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第一救援”理念,普及了避险逃生、自救互救、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夯实了应急响应工作基础。
二是前置驻勤方面。去年以来,全市社会应急力量共有2.5万余人次参与重点区域、特殊灾害天气前置驻勤和救援行动;16支救援队伍、185名救援人员参与跨区域拉动和救援;3100余人次参与国际风筝会、演唱会及农民丰收节、中日韩博览会、鲁台会、歌尔马拉松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安全防范与应急准备工作,有力保障了各类活动的顺利开展;7600余人次在周末节假日及重点时期到商场、旅游景点、游乐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值守备勤,及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守护人民群众平安,为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社会应急力量。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