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心理咨询分享90%的孩子抑郁情绪根源在于这四个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5:43 1

摘要:青春期的内耗是怎么样的?青春期作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阶段,其核心任务是整合生理、心理与社会角色信息,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内耗本质上是个体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出现的三种矛盾失衡:理性与情绪的发育失衡、社会期待与自我追求的撕裂、独立

果壳心理咨询分享90%的孩子抑郁情绪根源在于这四个字,果壳心理咨询好不好?
放任内耗的后果

青春期的内耗是怎么样的?青春期作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阶段,其核心任务是整合生理、心理与社会角色信息,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
内耗本质上是个体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出现的三种矛盾失衡:理性与情绪的发育失衡、社会期待与自我追求的撕裂、独立需求与情感依赖的冲突。青春期内耗的孩子可能会有这些表现:
心里总在"复盘":反复回想 "今天在课堂上答错问题,同学会不会笑我",或者 "如果当时和朋友吵架时没让步就好了",越想越烦躁。
行动跟不上想法:明明知道该写作业,却忍不住刷短视频;计划好周末复习,结果睡到中午还没起床,最后陷入"自责 - 拖延 - 更自责" 的循环。
身体先被拖垮: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吃饭没胃口或突然暴饮暴食,动不动说"累",但其实没做什么体力活。
这些内耗本质上是孩子在探索"我是谁" 的过程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碰撞。如果孩子长期陷在 “我不够好”“别人怎么看我” 的纠结中,这种过度思考会让大脑像被卡住的机器,反复播放负面想法,逐渐耗光心理能量。

怎么做帮孩子停止“自我消耗”?

孩子喊“累” 不是懒,是心里的 “拉锯战” 耗光了能量。那家长能做些什么?其实也不用多么精通心理学,果壳专家老师建议做好这 3 件事:
少讲道理,多听 “废话”
内耗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你该怎么做”,而是 “有人懂我”。

每天留 5 分钟 “废话时间”:比如吃饭时说一句 “今天学校有没有什么想吐槽的?” 哪怕孩子只回 “没啥”,也笑着说 “我小时候也经常觉得上课无聊呢”—— 让他知道 “我的感受是被接受的”。

把“否定” 换成 “翻译”:孩子说 “作业太多不想写”,别回 “别人都能写你怎么不行”,而是说 “你是觉得数学题太难,还是觉得写不完?” 帮他把 “情绪” 变成 “具体问题”,压力就小了一半。

用 “小事” 打破死循环
孩子陷在“想太多” 里出不来,家长可以用 2 个简单方法拉他回现实:

“5 秒启动法”:不管是写作业还是出门运动,告诉孩子 “你只需要花 5 秒钟站起来,剩下的再说”。一旦开始动,大脑就会从 “纠结模式” 切换到 “行动模式”,拖延和焦虑会少很多。

“成功小事本”:让孩子每天写 3 件 “今天做到的小事”,比如 “自己泡了一杯奶茶”“忍住没对妈妈发脾气”。晚上花 1 分钟和他说:“你看,你比自己想的厉害多了”—— 用具体的小成就,打败心里的 “我不行”。
家长自己先 “松绑”
孩子的内耗,很多时候是家长的“紧张” 传染的:

别把“期待” 挂嘴上:少问 “考多少分”“排第几名”,换成 “今天有没有觉得有趣的课?” 当孩子感觉 “父母爱的是我这个人,不是我的成绩”,心里的紧绷感会松一大截。

允许“无意义时间”:别把孩子的周末塞满补课和兴趣班,留 1-2 小时让他随便玩(哪怕发呆、搭积木)。大脑需要 “空白时间” 整理情绪,就像手机需要定期重启才能不卡。
孩子的累,是在等你接住

青春期的内耗,就像手机后台运行太多程序,导致卡顿。但这不是 "问题",而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孩子在反复的自我怀疑与重建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个案例,15岁的女孩抑郁休学,孩子整天不出门玩手机。因为女孩小学成绩不错,家长在孩子上初中就要求孩子保持前10名,初一初二还能勉强维持,初三数学物理突然变难,哪怕认真听讲,成绩却直线下滑。
在这种 “必须优秀” 的压力与 “根本做不到” 的现实不断拉扯,每天内耗严重,最终她因抑郁休学,每天机械地吃饭、睡觉,对曾经热爱的一切失去兴趣。
如果孩子整天没精神、脾气大,别忙着逼他“振作”,先想想:最近有没有认真听他说过心里话?有没有因为成绩对他失望过?先让孩子感受到 “被接纳”,他才有力量停止自我攻击,慢慢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来源:挑战陪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