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歌的旋律响彻中国,他说“要让每一个音符都成为射向敌人的子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4:41 1

摘要:“这是目前已知延安时期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件鲁艺人自己动手制作的小提琴。”延安鲁艺文化中心讲解员刘博说,这把小提琴已问世80余年,依旧熠熠生辉。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内,一把小提琴静静地摆放在陈列柜中,柔和的光线照在棕黄色琴身上,明暗交错,几道深浅不一的木痕仿佛诉说着昔日烽火。

张贞黻自制小提琴

“这是目前已知延安时期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件鲁艺人自己动手制作的小提琴。”延安鲁艺文化中心讲解员刘博说,这把小提琴已问世80余年,依旧熠熠生辉。

一把小提琴见证峥嵘岁月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抗战就此拉开序幕。抗战烽火中,既有前线将士浴血冲锋,更有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以歌为号,在精神战场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1938年4月10日,承载这一使命的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毛泽东亲题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八字校训。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教育机构,鲁艺会聚了一大批心怀家国的文艺战士。

1940年冬,大提琴家张贞黻经周恩来介绍来到延安,在鲁艺任教。当年,延安条件艰苦,西洋乐器十分稀缺,张贞黻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乐器。他用本地核桃木做背板,用红松木做面板,制作了许多乐器,供延安的文艺团体学习、排练和演出使用。

“这把提琴的面板由美军观察组包装箱材料做成,G、A、D三根弦是学员们用羊肠拧成的,E弦用废旧电话线改制。”刘博指着展柜中的那把小提琴介绍,版画家古元还在琴头上专门刻上了“鲁艺自制”以示纪念。

这把小提琴见证了延安鲁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1946年重庆谈判后,为贯彻停止国共双方冲突、恢复交通和整军方案的军事三人小组抵达延安,在党中央举办的欢迎晚会上,张贞黻的学生王卓用这把小提琴演奏了《白毛女》片段“扎红头绳”。此后,这把小提琴伴随王卓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前线为战士奏响战歌。2012年,84岁的王卓将其捐赠给延安文艺纪念馆。

在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的感召下,大批爱国青年文艺家、文艺团体纷纷奔赴延安。从获得毛泽东主席“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赞誉的丁玲,到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鲁艺人的足迹贯穿抗战全程。无数抗战檄文、抗战版画、抗战歌曲,传达民族解放的主旋律作品从桥儿沟上空飞出,传向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方。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达4万多人。“打断骨头连着筋,扒掉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上海的一名爱国青年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正是这些爱国青年,组成了延安抗战文艺的骨干力量。

一根指挥棒奏响黄河壮歌

冼星海的指挥棒 高越/摄

在展柜内,一根带着淡淡铜锈的指挥棒引人驻足。这根指挥棒由冼星海从法国带回,呈钢笔式抽拉设计,总长47厘米,重约50克。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看到指挥棒的一瞬间,人们仿佛穿越历史,眼前浮现出冼星海站在窑洞前激昂挥臂,引领鲁艺师生将抗争唱遍黄土高坡的模样。

冼星海曾在鲁艺的窑洞旧址 高越/摄

“我父亲一直心想着延安,心想着共产党。他自己不能回来,就让指挥棒代他回来吧……”2022年,年逾八旬的冼星海之女冼妮娜郑重地将父亲留下的指挥棒交给时任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时,忍不住泪如雨下。

当年,冼星海在延安的各种文艺活动中,用这支指挥棒指挥过无数次演出。他曾说:“我要让每一个音符都成为射向敌人的子弹。”冼星海的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刀枪与火炬——刀枪刺向侵略者的心脏,火炬照亮民众救亡的道路。

1939年,诗人光未然因在前线坠马受伤,来到延安疗养,冼星海前往医院探望,两人一拍即合。光未然在病床上用五天时间,将自己两次渡黄河目睹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以及两个多月在吕梁山的战斗经历,浓缩成400行的长诗,由队员胡志涛协助笔录,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词。之后,冼星海夜以继日,用六天六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全部谱曲。

“当时,鲁艺没有大型管弦乐器的伴奏,冼星海创造性地用口琴、京胡、锣鼓镲等中国传统乐器,夹杂着锅、碗、瓢、盆,创造出雄壮的、呼啸奔腾的、浪涛般的声音来衬托黄河大合唱的演唱。”鲁艺文化中心副主任、延安文艺纪念馆副馆长王强说。

1939年5月11日,冼星海指挥百余人的合唱团在鲁艺周年晚会上奏响《黄河大合唱》。从此,“风在吼,马在叫”的旋律响彻中国,成为抗战的精神旗帜。

走出纪念馆,沿着小山坡往上走,一排破旧的窑洞映入眼帘。这里曾经是冼星海的住所。

一张张泛黄的曲谱,一封封家书,都在诉说着他的家国情怀。“为着要生存,我们就得一起努力,去保卫那比自己母亲更伟大的祖国。”在给母亲的信中,冼星海这样写道。

黄河大合唱总谱 高越/摄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曲从黄土地的窑洞里发出的救亡图存的“怒吼”,在当年启迪着四万万中国人浴血奋战、杀敌卫国。

今天,《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依然激荡在中华大地上。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艺术的力量穿透时空,在民族存亡之际铸就脊梁,在时代洪流中点亮信仰。他们的音符早已融入民族的血液,化作永恒的力量,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女大学生手记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 长安大学学生 王雅菁

站在桥儿沟的窑洞前,风拂枣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翻读一本泛黄的乐谱。让人不禁怀想,80多年前,这里的土窑洞里曾传出怎样澎湃的旋律?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隔着延安文艺纪念馆的展柜玻璃,我仿佛触到了柜中《黄河大合唱》手稿的纹路,冼星海笔尖的顿挫似乎还带着黄河浪涛的力道,每个音符都奏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抗战烽火中,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不仅激励着亿万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更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时代强音。

这样一曲抗战救亡的最强音,它的诞生地鲁艺窑洞却比我想象中更朴素。讲解员说,当年冼星海就是在这样的土坯房里,就着一盏油灯写就千古绝唱。那些文艺战线上没有枪杆的“战士”,用旋律刺破黑暗,照亮了前行之路。

这趟旅程,让我看见文艺最本真的模样:它从不是温室里的娇花,而是风雪中绽放的红梅。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正该做那护花的人,扎根生活沃土,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5年8月28日1版,原题为《鲁艺:以文艺为武器 吹响抗战号角》。

监制/志飞

来源:中国妇女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