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新蒲新区红色文化述略》,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这片被湘江河滋养、被娄山关见证的土地,曾在烽火岁月中书写下无数动人篇章——红军长征留下的战斗足迹、革命先辈播撒的信仰火种、老区人民与党同心的赤诚故事,都在书页间静静流淌。
书香遵义 • 全民阅读
书名:新蒲新区红色文化述略
编者:遵义市政协新蒲新区工作委员会
出版社:贵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版次:第1版
定价:60.00元
导语
翻开《新蒲新区红色文化述略》,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这片被湘江河滋养、被娄山关见证的土地,曾在烽火岁月中书写下无数动人篇章——红军长征留下的战斗足迹、革命先辈播撒的信仰火种、老区人民与党同心的赤诚故事,都在书页间静静流淌。
遵义市政协新蒲新区工作委员会编纂的这部著作,以扎实的史料为骨、以鲜活的叙事为血肉,既梳理了新蒲新区红色遗址、革命事件的来龙去脉,又挖掘了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文字不只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精神的坐标,让我们在回望中读懂初心,在铭记中汲取力量。
对于土生土长的新蒲人,这是一部唤醒集体记忆的“家乡红色档案”,能让你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对于外来的访客,这是一把打开新蒲红色密码的钥匙,能帮你触摸这片热土的精神脉动;对于青少年,这更是一部鲜活的“红色教科书”,让红色故事滋养心灵、照亮成长之路。
捧读此书,仿佛听见娄山关的号角在历史深处回响,看见湘江河的浪花里映照著初心的光芒。愿我们都能从这些文字中,读懂新蒲的红色过往,更传承好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
再读新蒲“红”
作者:李英华
6月26日,《新蒲新区红色文化述略》付梓发行,为新蒲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文化建设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新区的红色基因从尘封的档案、模糊的遗址与耄耋老人的回忆中,再次鲜活地汇流成河。
今年是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述略》的出版发行恰逢其时——当城市化浪潮冲刷集体记忆,当亲历者逐渐老去,这本书成为对抗遗忘的“时光胶囊”。
这本书共10章29节20余万字,图片80余张,不仅是红色史料的集成,更似一面映照历史与现实的镜子,映现出新蒲“红”的深邃与多元——它既是血与火的革命印记,也是今人守护的文明根脉,更是驱动这片土地奔向未来的精神引擎。
新蒲“红”的历史底色
1935年初春,当中央红军如铁流般挺进黔北,新区的土地便与红色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红一军团主力进驻虾子场、中桥、礼仪坝,军团司令部设于陈家塘,军团政治部设在礼仪坝;“少共国际师”(红十五师)驻扎老蒲场文昌阁,师长彭绍辉、政委肖华在此运筹帷幄,更召开万人大会唤醒民众。红九军团三次经过茅坡、火烧舟至绥阳县,均留下了许多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短短十余日,红军便在此播撒革命火种——文武乡(老蒲场)苏维埃农会、文武乡游击队,礼仪乡革命委员会、礼仪乡武装游击队应运而生。政权虽如星火,却照亮了黔北的沉沉暗夜。
红军主力转移后,“红军遵(义)湄(潭)绥(阳)游击队” 以新区为轴心,在遵义、湄潭、绥阳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间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政委王有发率部激战宋家坝,设伏碗架坎,在磨刀溪血战突围。洞上会议的抉择——“西南籍战士转入地下,江西籍战士突围寻主力”,彰显了革命者的坚韧与智慧。
而罗君彝烈士的生命轨迹,更成为这抹“红”的悲壮注脚:1935年重建游击队,1937年促成“黔东北抗日武装宣传队”,最终在联合抗日的呼声中被秘密枪杀于阎王寨,年仅28岁。他的名字与罗有余、胡畏、苏(舒)洪贵等二十余位新区籍英烈一同,铸就了这片土地的精神丰碑。
“红”的当代唤醒与重构
当历史的硝烟散去,如何让红色记忆不被时光湮灭?新区的选择是以学术的严谨与民间的热情共同打捞历史。市政协新区工委遍查《红军长征·文献》《革命老区遵义县》等典籍,30余次深入“五镇三办”,从亲历者口中抢救记忆,最终梳理出40余处红色遗址、30余位革命人物等汇编成书。这部“三亲史料”(亲历、亲见、亲闻)的编纂,不仅填补了地方史志的空白,更赋予红色基因可触可感的温度。
保护行动亦从书页延伸至山川。在新区,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的挖掘和传承渐显丰富,花桥村、平溪村筹建村史馆,让历史扎根乡土,新蒲烈士陵园的修复,“反帝拥苏同盟”遗址完存,礼仪小学成功申报“红军学校”,城市道路命名“长征大道”,杨录村村民自发建起陈列室,《半支红蓝铅笔》舞台剧,剪纸《百米长卷感党恩》,农民夫妇重走长征路,不仅于此。这是让遗址活化的铿锵行动,更是全民参与将历史记忆升华为集体传承。
这一过程,揭示着一个深刻的命题。红色记忆的存续,既需官方的系统构建,更依赖民间的自觉认同。当村民在陈列室讲述祖辈的游击的岁月和红色故事,当学生在韩银昌、张敬之、张世臣、龚玉林、罗有余、苏洪贵、罗君彝等墓地献上鲜花,“红”便从历史符号内化为情感纽带。
在文明融合中诠释新“红”
新区的“红”并未囿于历史。当红色基因与地域文明交融互构,便催生出一条“以文彰城、以文塑旅、以红带绿”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平溪村,昔日的“鲜血之红”正滋养着“生态之绿”。这里曾是游击队转战的战场,如今一级水源保护区的青山碧水间,800亩茶园吐纳芬芳。茶农恪守古训:“从不用农药化肥,只做生态茶。”金观音红茶与福鼎绿茶成为“翡翠绿”山水的经济结晶。更可贵的是,村支书将红色叙事融入茶产业:“品一杯平溪净绿,听一段罗君彝的故事”——“茶文旅”融合模式,使烈士故乡焕发新生。
而深植于新区文脉的“沙滩文化”,“求是求诚,锄经兴邦”亦在与红色精神的对话中重绽光华。“沙滩三儒”的经世致用思想,与革命者救亡图存的理想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新区推动沙滩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重建锄经堂,举办“晒诗会”;送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捐赠《沙滩文化典籍》等各类书籍上千册,正是试图在“清儒耕读”与“红军铁血”的双重遗产中,淬炼出新蒲独有的精神标识。
这种融合昭示着一种思辨认知。红色文化绝非封闭的纪念碑,而是流动的长河。它只有汇入当代生活、嫁接产业振兴、对话多元文明,才能永葆澎湃生命力。
《新蒲新区红色文化述略》的墨香里,沉淀着历史的重量,更翻动着未来的书页。当合上书卷,那抹“红”已跃出纸面——在革命先烈就义的枪声中是“热血”,在村民自建陈列室的砖瓦间是“记忆”,在平溪、杨录、花桥、中桥等青山绿浪里是“生机”。
当红色基因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当英烈之名成为绿水青山的注脚,新蒲便完成了一场跨越九十年的精神接力。
红,不仅是这片土地的记忆,更是它面向未来的精神语法。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