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社会,垃圾问题如影随形,“垃圾围城”困扰着无数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你是否想过,垃圾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去往何处?“无废城市”真的能实现吗?它和“碳中和”又有着怎样的神秘联系?
在当今社会,垃圾问题如影随形,“垃圾围城”困扰着无数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你是否想过,垃圾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去往何处?“无废城市”真的能实现吗?它和“碳中和”又有着怎样的神秘联系?
《一分钟科普:从无废城市到碳中和》将为你解开这些谜团。无论是对环保感兴趣的青少年,还是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你,都能在书中开启一场奇妙的环保知识之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被称为欧洲第一个“绿色首都”的斯德哥尔摩,运用了哪些垃圾管理“黑科技”?
斯德哥尔摩:一个不断尝试垃圾管理新技术的瑞典城市(节选)
瑞典是世界上资源回收和废物管理领域的先驱国家之一,在过去的50年中,瑞典为改善环境质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96年之前,瑞典有超过40%的生活垃圾被填埋,而现在,瑞典几乎已经能做到生活垃圾零填埋,这样的成果离不开瑞典的垃圾管理政策。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是瑞典的首都,也是一座经济发达、热衷环保的欧洲城市,被评为欧洲第一个“绿色首都”。这里与时俱进,政府和市民都十分乐于尝试最新的垃圾管理方法和技术。因此,在这座城市里漫步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发现不同种类和时期的垃圾管理设施,也能发现还在进行试点的垃圾管理“黑科技”。
在斯德哥尔摩,生活垃圾管理主要遵循生产者责任制,即“谁生产谁负责”。具体地说,这里的干式可回收垃圾则由产品的生产者负责收集处理,包括但不限于报纸和杂志、纸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透明玻璃、有色玻璃和废弃电子电气设备等,而斯德哥尔摩政府只负责收集生物垃圾(bio-waste, 以厨余垃圾为主)和残余垃圾(residual waste,即可燃垃圾)。一般情况下,政府负责联系垃圾清运公司上门收集生物垃圾和残余垃圾,可回收的垃圾则需要住户自行送去指定地点进行回收。斯德哥尔摩采用的各种收集系统都涵盖了所有干式可回收物的收集,常见的垃圾收集点(bring stations)则涵盖了所有干式可回收物的收集,同时城内还有可以收集所有可回收垃圾的市政设施站点,即垃圾回收中心(recycling center)。目前,斯德哥尔摩共有253个垃圾收集点和9个固定的垃圾回收中心供市民使用。
在“让垃圾回收变得更方便”这件事上,斯德哥尔摩可谓是不遗余力。这里的市民可以参与垃圾回收点的位置设计,以便在离居民区很近的地方设立垃圾收集点,方便居民和垃圾清运公司对干式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一般而言,垃圾回收点会设置在距离居民聚集区不超过2公里的地方,回收点的位置也会随新建小区的位置和周边居民的人数进行调整。大件垃圾可以使用上门回收服务,一些有害垃圾亦可以在商店或加油站进行回收。近几年,斯德哥尔摩还会在城里设置流动式的回收站,方便居民回收垃圾。
斯德哥尔摩最大的特点是多种先进垃圾收集系统在这个城市的不同区域并存,这座城市也在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这里的别墅一般采用上门的方式进行垃圾收集(即door-to-door collection,包括普通垃圾桶和多格垃圾桶收集系统),并配套相应的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点,而公寓一般在小区内使用普通的公共垃圾桶收集厨余垃圾和残余垃圾,多数小区附近会有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点,一些小区也会配有自己的垃圾回收站。同时,斯德哥尔摩的一些社区还会采用真空收集系统、地下垃圾箱或者试点光学分拣系统。
光学分拣系统(视频来源:IVL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
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些别墅区,多格垃圾桶取代了传统垃圾桶,可以更有效率地进行垃圾收集和垃圾清运。多格垃圾桶有特制的垃圾清运车,每次清运可以运走所有种类的垃圾,这样可以让住户少跑几趟垃圾回收点,减轻了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负担。
多格垃圾桶和垃圾清运车
公共智能垃圾箱在斯德哥尔摩的几个区也得到了应用。这些垃圾桶装有太阳能驱动的软件、移动设备和传感器,在垃圾即将塞满空间的时候向后台实时报告,同时其中一些桶还带有内置的压缩装置来压缩垃圾。普通的公共垃圾箱每天需要清空1~3次,但这些智能垃圾箱是由太阳能驱动的,并且得益于实时反馈和压缩功能,所以每周只需要清空4次,比原来平均少了10次。这意味着配备智能垃圾桶的地区可以大大减少垃圾清运的频率,有效降低成本和垃圾车尾气的排放。
公共智能垃圾箱
地下垃圾桶的原理是将垃圾桶主体放到地下,以减少地上空间的占用,在清运的时候再将垃圾桶吊装上来。地下垃圾桶的好处是可以在地下建立更大的储存空间,增加垃圾的储存量,降低垃圾清运的频率,并且减少垃圾散发异味的概率。
地下垃圾桶(点击可放大)
真空垃圾收集系统主要是通过地下真空管道将垃圾从投放处直接运到清运点,也就是垃圾进入管道后会因为压力作用以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直接被“吸”到终点,这样可以防止垃圾堆积甚至“溢出”垃圾桶,减少垃圾清运车的清运频率,是一种更加高效、快捷的垃圾收集方式。
真空垃圾收集系统(点击可放大)
通过种种措施,斯德哥尔摩的人均垃圾产生量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人均近600千克下降到2022年的人均不到400千克。以上这些都说明:斯德哥尔摩在垃圾分类和整个垃圾管理战略上是不断创新和进步的。
新书速递
《一分钟科普:从无废城市到碳中和》
IVL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 编著
(编辑单位:IVL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面向广大青少年读者的环境保护科普读物,彩色印刷。全书以“垃圾管理”和“无废城市建设”为核心,采用问答的形式,详尽梳理了垃圾管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国际管理先进经验,并就垃圾收集、清运、回收和末端处理全流程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进行了普及,介绍国内外无废城市建设的相关案例,讲解碳中和与无废城市的紧密联系,以及有关生命周期评价等内容。
全书共8章,包括认识垃圾、垃圾的分类、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优先等级、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垃圾变能源、垃圾填埋、城市案例,以及垃圾处理与碳中和。
目录
上下滑动 查看更多
编辑推荐
阅读完本书,我们希望你能明白
自然界中其实是没有垃圾的,因为对大自然而言,闭环的生命循环让所有的物质都变成可用的,并没有废弃物的产生。
生活中其实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大多数的“垃圾”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图文源自本社已出版图书《1分钟科普:从无废城市到碳中和》,限于篇幅有删改)
来源:宫政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