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碧螺春韵·寻味吴中”夏夜市集在狮山龙湖天街开启。这场由吴中区农业农村局与区妇联联袂主办的活动,将“国家级双遗”洞庭山碧螺春与当季的水八仙、鸡头米等吴中地产风物,从田间水乡“搬”进了时尚活力的商业综合体。
近日,“碧螺春韵·寻味吴中”夏夜市集在狮山龙湖天街开启。这场由吴中区农业农村局与区妇联联袂主办的活动,将“国家级双遗”洞庭山碧螺春与当季的水八仙、鸡头米等吴中地产风物,从田间水乡“搬”进了时尚活力的商业综合体。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农产品展销,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快闪”。活动以市集为载体,以孩童为桥梁,通过亲子互动与文化课堂,让碧螺春在现代都市找到新的“知音”。
风物市集“解锁”消费新场景
傍晚六点,狮山龙湖天街的山下广场已是人头攒动,十个精心布置的摊位依次排开,宛如一幅流动的“吴中物产图鉴”。
孩子们举着碧螺春、水八仙手牌在拍照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市集的主角无疑是碧螺春。来自苏州常春藤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展位上,不仅有传统的碧螺春绿茶,还有新工艺制作的红茶与花茶,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驻足品鉴。而在吴中农发集团的摊位前,一杯金黄色的碧螺春啤酒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茶叶的传统认知。“茶香混合着麦芽香,口感很清爽。”一位市民品尝后评价道,这种传统与新潮的碰撞,展示了碧螺春茶的新魅力。
市集现场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八月的吴中,是“水八仙”唱主角的季节。吴中区甪直镇江湾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来的鸡头米,颗粒饱满,鲜嫩欲滴。一旁的苏州东山东湖莼菜厂,则将享有“水中碧螺春”美誉的莼菜带到了现场。为了让市民更直观地感受这些水乡珍宝的趣味,主办方特设了“筷子夹莼菜”和“手剥鸡头米”的互动游戏,引得孩子们争相体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手剥鸡头米活动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从东山荷农新鲜采摘的荷花,到东山伟荣水产的特色醉虾、醉蟹,再到阙子叶手作工作室将碧螺春元素融入其中的非遗绒花文创……市集上的每一件产品,都带着浓厚的吴中印记。“让更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和亲子家庭,在家门口的商场里就能零距离接触、了解并爱上吴中的优质农产品和它们背后的文化。”吴中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市集开进商圈,正是为了打通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吴小童”带来文化传承新视角
市集上,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孩子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吴小童”儿童观察团的成员,刚刚受聘成为“碧螺春文化小小推荐官”。这个特殊的身份,让他们从普通的参观者,转变为吴中物产的“小小代言人”。
碧螺春文化小小推荐官受聘仪式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吴小童”儿童观察团,是吴中区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特色创新实践,旨在通过“一米高度看城市”的独特视角,让孩子们深入城市肌理,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此次让他们担任推荐官,正是希望借助他们纯真的眼光和语言,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现场,在苏州飞翠茶业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吴小童”成员有模有样地介绍着面前的多种花茶,“阿姨,这款是荷花碧螺春茶,有春天的茶香和夏天的花香。”在莼菜摊位,“吴小童”成员向围观的市民科普,“这个菜滑滑的,营养很好,被称为‘水中碧螺春’。”小朋友们配合默契,一个负责讲解,一个负责展示,为各个摊位吸引了众多目光。
从受聘仪式上的庄重,到游戏环节的投入,再到走上各个摊位担当“临时主理人”的认真,“吴小童”们的参与不仅为市集增添了童趣,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了解家乡、热爱文化的种子。
亲子课堂传递碧螺春文化
晚上七点,十几组亲子家庭来到碧螺春茶文化课堂。作为主讲人,洞庭山碧螺春手工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邹光旗,从碧螺春“吓煞人香”的传说讲起,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心准备的图片,将茶叶的种植环境、独特的茶果间作系统,以及“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和繁复的炒制技艺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在随后的有奖问答环节中,纷纷举手抢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邹光旗在授课中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以前只知道碧螺春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今天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讲究。”一位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说,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不仅了解了茶文化,也懂得了每一片茶叶都来之不易。
文化课堂后,是更具吸引力的动手环节。非遗绒花手艺人阙子叶,指导孩子们用丝线和铜丝制作一枚形似碧螺春茶叶的“缠花胸针”。从绕线、勾丝到塑形,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小心翼翼地完成每一个步骤。尽管动作略显笨拙,但当一片片“叶子”在指尖成形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缠花胸针制作活动现场 苏报融媒记者 刘达/摄
这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亲子课堂,将知识传授与动手体验完美结合,让孩子们对碧螺春这一文化符号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当孩子带着亲手制作的缠花胸针走出课堂,我觉得他带走的不只是一份手工作品,更是一份关于家乡风物与非遗技艺的珍贵记忆。”现场的一位家长说。
(编辑:晚秋)
来源:发现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