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湖北荆州,李白在拜见时任荆州刺史的韩朝宗时写了一篇带有自我介绍性质的谒见贴《与韩荆州书》,其中写道:“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湖北荆州,李白在拜见时任荆州刺史的韩朝宗时写了一篇带有自我介绍性质的谒见贴《与韩荆州书》,其中写道:“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那年,李白33岁,在中原大地游历数年,想要成就一番伟业,然而一直投靠无门。此时,距他被唐玄宗看中诗才应召进宫还有8年。
不过,在他这篇写给韩刺史的自荐信中,他没有因尚不得志而表现得谦逊低调刻意逢迎,也没有恃才自傲自吹自擂吹嘘个人简历。尤其这两句“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他就只是在事实陈述:他的文采天下一流,他的剑术也是一流。因为,他既是文士,又是剑客。
李白文采自不必说,而生于西域的李白自小习武,常年佩剑。正是由于剑术一流剑不离身,于是他才能多年间独自一人安全地游历各地在江湖中行走。
所以,他不仅是一位行吟诗人,而且是一名大唐游侠。于是才有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等这些闪着剑气的诗句。
他将他的剑气注入了他的文中。
1100多年后,有另一个人,也将自己的剑气注入了自己的文中。他就是——鲁迅。
鲁迅的文采自不必说,但鲁迅的武术道,大概了解的人并不多。
其实,鲁迅与李白一样,都符合“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这句描述。
鲁迅幼时虽然没有系统性地学过武术,但从他在17岁时作的《戛剑生杂记》的题目和笔名“戛剑生”(他的第一个笔名),就能看到他少年时的好武精神尚剑精神:戛,击也;戛剑生,即击剑人的意思。所以,少年时的鲁迅,是将自己看作一名剑客的。
他以“戛剑生”为名作《戛剑生杂记》的时候,是1898年,那时,他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求学。而江南水师学堂是一个军校,和“戛剑生”的气质就完全相符了。是的,年轻时的鲁迅的第一个梦想,是想加入中国海军救国。这显然是受到了三年前(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战败的影响,使那时候的鲁迅认为唯海军能救中国。
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院子里,埋了一根高高的桅杆,应该是模仿船上的桅杆训练学生的,这桅杆高高耸立“挺然翘然”,常有飞鸟落在其上,人如果爬到杆顶,“近可看狮子山,远可眺莫愁湖。”当时年轻的“戛剑生”就常常爬上这桅杆的杆顶,近观狮子山,远眺莫愁湖,甚至做出各种造型。
这也足见年轻时鲁迅身体之灵活、矫健、尚武好动。
“戛剑生”鲁迅虽然没有像李白那样佩剑,但是佩匕首的,并且有两把:一把常年放在书架上,一把常年放在床褥下。书架上的匕首表面上只是用来裁纸,但其实也有自卫的功能。床褥下的匕首就完全是为了自卫了。
鲁迅书架上的那把匕首其实是一把日本刀,并且是真正的日本武士刀:鲁迅在仙台医专留学时,租住在一家名为“佐藤屋”的公寓,这家公寓的房东叫佐藤喜东治,曾是一名日本武士,当时已经60岁了,他应该很喜欢鲁迅,鲁迅后来搬家走的时候,老武士佐藤喜东治把自己那把珍藏了多年的“白壳短刀”赠送给鲁迅留作纪念。
这把真正日本武士刀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刀壳是两片分散的木头,只靠壳外的两道白色皮纸将其封成一个刀壳,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个刀壳不够坚固,仇人相见时,动起手来,根本不需拔刀,直接带着刀壳刺过去,刀壳自然会两半分开,直接刺中敌人。
但是鲁迅终于没有用它刺过敌人,他一直用它裁纸。
其实,鲁迅在拥有这把武士赠刀之前,在日本是系统性地学习了武术的,并且师从名门:鲁迅在1902年赴日留学,入弘文学院学习日语。而弘文学院的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同时是一名柔道大师,被尊为日本“柔道之父”。鲁迅在弘文学院学习日语时,同时跟着他学习柔道。
所以,鲁迅在进入仙台医专学医之前,在日本学的是两样东西:日语、柔道。一文一武,文武双修。
你们去看鲁迅在日本时的照片,最是英姿勃发炯炯有神,符合习武人的精气神。
当时鲁迅还加入了光复会,被安排去搞进行暗杀活动。鲁迅说,暗杀我可以去,也可以去死,这我都不怕,但是死后丢下母亲,母亲怎么安置?
他这话也不是骗人的:有尚武精神的鲁迅也并非贪生怕死,他只是放不下他的母亲。因为,他的爸爸只活到35岁就死了(见《鲁迅爸爸喝的墨水比鲁迅多多了》),那时他才15岁,家中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他的母亲鲁瑞坚强地拉扯大他们兄弟三个,在日本留学时他敢20出头,两个弟弟还小,如果这个时候他去搞暗杀死了,家人怎么办?妈妈怎么办?两个弟弟怎么办?
既然光复会不能安置他母亲,所以,他不去搞暗杀活动赴死。这并不与他的尚武精神相违背。
正如很多年后他所写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我们都知道,鲁迅很重视家庭亲情,作为家中老大,他在北京稍微发展好了一点,就把两个弟弟接过来住在一起。他更是孝敬自己的母亲:鲁迅的“鲁”,就是因他母亲的名字“鲁瑞”的“鲁”而得。
所以,网上总有一些笑话以“鲁迅姓鲁”为梗,但其实这话也对:周树人姓周,但鲁迅确实姓鲁,他是跟他妈妈姓的。
1918年,周树人37岁时,鲁迅诞生。
《狂人日记》咣当一声响,砸在地上,如惊雷如闪电如山崩,开启了一个时代。
自此开始,鲁迅写了18年,至死方歇,18年写的,都是《狂人日记》。
从17岁时的“戛剑生”到37岁时的“鲁迅”,这是周树人的一脉相承逻辑自洽。
这就是鲁迅的“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
与李白相同,因为胸中有剑气,所以文中有剑气,他也将他的剑气融入了他的文中,甚至比李白更甚。
因为,他的文字,已经被他炼成匕首。这已人所众知。
而人所不众知的是,他不仅有匕首,而且有宝剑:如果说杂文是他的匕首的话,《野草》和诗就是他的宝剑(见《什么是虚文?》)。
武士佩刀,必有长短。自古文士亦如是。
而关于鲁迅文章的剑气,我想起我在八年前写过一首《树人走笔如走剑》,曾将它及《鲁迅翻看中华史》收录在了2022年8月的这篇《2022年8月,迎来一个重要秋天》中:
昨天在写《鲁迅爸爸喝的墨水比鲁迅多多了》时整理我的“鲁迅专栏”时漏了这篇,今日补上。
最后再送李白与鲁迅一句话:他们都配得上这两句诗“十五好剑术,三十出文章。”
以及杜甫的赠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完)
来源:养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