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传得一代比一代弱的事情,人家总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遇到拳脚功夫传家,能不能真比师父强?这个事儿掰扯起来,人人都有话说。再加一句,太极拳在街头巷尾是有口皆碑,可到了真刀真枪的擂台上,真能打吗?这事儿呀,从杨露蝉、杨班候到吴全佑,日子
吴氏太极拳:一门流传百年的武艺,到底硬不硬?
你说,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传得一代比一代弱的事情,人家总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遇到拳脚功夫传家,能不能真比师父强?这个事儿掰扯起来,人人都有话说。再加一句,太极拳在街头巷尾是有口皆碑,可到了真刀真枪的擂台上,真能打吗?这事儿呀,从杨露蝉、杨班候到吴全佑,日子过得也不都是顺风顺水。
话还得从杨露蝉说起。老杨号称“杨无敌”,能打的名头早就传遍了京、津、冀。可吴全佑这人,也是个不服气的主。他跟着杨家父子学拳,真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哪怕练到指头肿到不能握拳,一天也不落空。后来师傅杨露蝉年纪大了,要回老家去了,有那么一天,临行前天刚下过雨路滑,吴全佑送别师傅,倚着轿子眼里泛着泪,硬是不让杨老师走。这一刻吧,人心里那点说不出的依依不舍,搁谁都能懂。有师傅在呢,自己有根;师傅要走了,谁再教你拳理拳意?
杨露蝉终究被感动了。他停了脚步,嘴里念了一句誓词,说得斩钉截铁:该教的,都教了,一点不藏着掖着,“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你就放心练吧。说实话,有些拳法,靠的是师傅一句点拨,藏得再深也怕学不出来。吴全佑心里那桩事儿,算是落了地。江湖师徒之情,大概就是这样,不见得需要多少话,一句承诺就能顶半辈子的安心。
再说到吴全佑的儿子吴鉴泉,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这人从小打着父亲的名号,家里后院砖地都被他练武踩得像水缸沿儿似的光溜。可他有个癖好,爱骑马,尤其喜欢驯那些谁也骑不了的烈马。别说,这个是家里的拿手好戏。某年春天下午,北京城外朝阳门那边,一群马贩子围着茶社吹牛,吴鉴泉也点了壶茶坐一边,听见那伙人说院子里有匹疯马,怎么驯、怎么打都不成,一放就蹿,没人敢惹。这话听在别人口里是个笑话,听在吴鉴泉耳边就是千载难逢的挑战。
“要不你把马放了,我试试?”吴家少爷喝了一口茶,淡淡地甩下一句。马贩子笑得肚皮翻,“要是摔死啦、跑丢啦,可是要认账的!”吴鉴泉摆手,示意都别废话。结果马贩一抖链子,马撒开了正蹄,瞪着眼要拼命。场面可真是热闹——只见他一个翻身就上了马,手抓鬃,腿一夹马肚,那马跟发了疯似的,上蹿下跳,前蹄直立,后蹄乱踹,一副非把骑手甩下来的架势。围观的准备等着看笑话,结果吴鉴泉倒像是和马背长在一起似的,任凭怎么腾挪,就是不掉。一鞭子下去,马一甩头,竟是被驯得服服贴贴,奔了四十里,跑得嗓子都哑了。最后这匹马伏在地上直喘粗气,马贩子们下巴掉地,却没话说,只能暗暗咋舌:原来这太极真正也是管用的。
闲话一句——说武功好的人,常有人说浮夸。但马不骗人——一匹疯马你控制得住,不带套路,纯靠本事。
吴全佑的家风啊,讲究修身练功,一代传一代,骨子里是要有所担当的。转头说到吴鉴泉的次子吴公藻,一副“扛旗”的样子。那年1933,湖南国术训练所,一张报纸两帮人,一把火气。时不时就有“飞行奇侠”瞿国梁跑来叫阵,据说武艺不凡,性子还特别浑。“北方人南下来教我们湖南人,不服!”这话要是搁现在,估计得能吵成直播。吴公藻倒是挺冷静,那身太极架势一摆,话也不多,礼数周全——自谦自重。
结果比武场上,两人绕来绕去、眼神里都写着“你别轻看我”。瞿国梁左冲右突,吴公藻一步不乱,守中有攻。突然间吴公藻抓到机会,身子如同游龙回环,一个反手,“如封似闭”,瞿国梁就不是被推,是飞了出去——直顶上大玻璃门,门都碎了。众人吓一跳,气氛顿时紧张。瞿国梁受了刺激,继续扑过来。吴公藻则淡定应战,一招“四两拨千斤”,对手又趴下了。这场面,其实就是太极“柔中带刚”的意思——外人是看热闹,记者更是眼睛都亮了,攒着劲想回去写大新闻。
问问自己——这世上的英雄,永远都怕误会,怕“大招没亮出来”就被说“唬人”。可吴家人就是这样,表面低调,出手见真章,不给自己造神,也不怕谁小瞧。
说起来,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也是个“被命运带去打拳”的人。二十岁就教山东省长、当了搏击队总教官,后来搭上了黄埔军校,和蒋介石一块练拳。人年轻的时候,功成名就,谁不爱?可后来的日子,真正让他出圈的还得是1954年澳门比武——对手是白鹤拳高手陈克夫。说那场是“王八拳”,估计是舆论里头嫌人慢、嫌招式土,可真刀真枪拼起来,谁也不容轻慢。
比赛那会儿,四周人群围得水泄不通,陈克夫攻势凶猛,吴公仪却是借力打力,一招戳中鼻头,血一下喷出来。场面闹哄哄——其实平心而论,这种时候已经是展示各自真本事了。太极的底子,在场上不光是招式漂亮,还得有胆敢在众人面前“示弱”的自信。你说,是不是越低调的武功越难让人真正心服?可谁又敢说那一拳不是有真能耐?
这一家三代,既有师徒交心,也有父子承继,遇着风口浪尖还得扛起太极旗号。外人常说:“你们太极真打吗?”其实最懂的未必是观众。有时候功夫不是拿厮杀求名,是拿命和时间熬出来的。比武也好,驯马也罢,到底多“能打”,没几个人真看得穿。
后来江湖上,吴家太极拳依然有名,只是世道变了,大家更爱看热闹少讲真章。你说,就算吴家人都隐忍低调,真到了需要站出来,那一身的劲儿,是不是还是能让人信服?
这样的人家,这样的武艺,流传百年,终究靠的是一份骨子里的坚持吧。你说,功夫到底值不值?其实也许吴家人自己都没想明白,反正是真干、真练、真打。至于下一个百年,他们能不能再出一个杨无敌?这事儿,想着就让人心里痒痒的——也许我们以后还能从某个小巷子里,碰见一个骑得住烈马的太极人。
来源:森林内探望啄木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