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的小说深深扎根于中国北方农村底层的生活土壤,执着地描绘着那片广袤而又充满故事的土地。他以高密乡为背景创作的多部小说,彼此交织、相互呼应,构建起了一个独一无二、奇异迷人的 “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生机勃勃的红高粱地,有充满野性与生命力的乡村人物,有古老
莫言的小说深深扎根于中国北方农村底层的生活土壤,执着地描绘着那片广袤而又充满故事的土地。他以高密乡为背景创作的多部小说,彼此交织、相互呼应,构建起了一个独一无二、奇异迷人的 “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生机勃勃的红高粱地,有充满野性与生命力的乡村人物,有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说 。
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原始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抗争精神。莫言通过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爱情、战争等多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中国乡土世界 。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读者,尤其是外国读者来说,这片乡土世界充满了陌生感和新鲜感,这种独特的题材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沉醉于莫言笔下的文学世界,产生了强烈的美感和阅读欲望 。
正如莫言自己所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 但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而是将这种地域文学的创作理念与中国本土的乡村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 。
莫言对民间文化有着深深的痴迷与热爱,他所关注的不是那些在字面上或庙堂里被高高宣扬的文化,而是那种在一代又一代普通子民生活中生生不息、缭绕不绝的文化 。他土生土长于乡村,没有接受过系统生硬的科班训练,却有着丰富的人生见识,当过兵、入过党,这些经历让他对民间文化有着原生态的感知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对百年来民间文化变异与坠落的深刻洞察和锥心之痛 。
以《檀香刑》为例,莫言将民间戏曲茂腔融入小说创作中,通过对孙丙等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民间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 。小说中,孙丙为了保护家乡和传统文化,奋起反抗德国侵略者,但最终却遭受了残酷的檀香刑。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民间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也揭示了民间文化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悲哀 。同时,莫言在对民间文化的体认中,常常伴随着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包括对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探索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复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能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强烈的共鸣 。
莫言天性中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他曾说自己在现实中软弱无力,但拿起笔便力大无穷 。这种 “白日梦” 的心理素质使他非常适合成为一名小说家 。当他接触并接纳了南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时,就如同找到了火山喷发口,自己的想象力得以不顾一切地驰骋 。在他的小说中,现实与历史、当今与传统常常交织扭结、交错纵横,形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令人炫目的图景 。
比如在《生死疲劳》中,莫言运用了六道轮回的魔幻叙事手法,让地主西门闹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等动物,通过它们的眼睛来观察中国农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奇幻色彩,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和现实 。又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发出幽蓝光芒的红萝卜,既是黑孩内心世界的外化,又象征着在苦难中依然闪烁的人性之光 。莫言通过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描写,将现实与幻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极大地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快感,使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赞誉 。
莫言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叙事手法奇诡新异,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 。与一些偏重语言魅力的作品不同,莫言的小说以故事情节的想象力见长,这使得他的作品更适合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传播 。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已经被翻译成各种外文,包括瑞典文,这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例如,《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时期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讲述了 “我” 的爷爷余占鳌和奶奶戴凤莲等一系列人物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土匪的快意恩仇,又有抗日的热血豪情 。这种精彩的故事不仅吸引了中国读者,也让外国读者为之着迷 。此外,莫言的小说还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早在 20 多年前,张艺谋就根据莫言的作品改编了《红高粱》,电影一经上映便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进一步扩大了莫言作品的国际影响力 。电影中那充满原始生命力的红高粱地、豪放不羁的人物形象,都给西方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因素 。像马悦然教授等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对莫言早有了解,并且怀有好感 。作品能否进入评委的视野,摆到评委的桌子上,这在评选过程中极其重要 。毕竟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文学院的十几个评委说了算,他们的文学判断和个人喜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评选结果 。
此外,地缘因素也可能对莫言的获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诺贝尔文学奖主要看重文学性,但不可否认,它也会受到其他非文学因素的干扰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人(本土的)始终与诺奖无缘,这使得诺奖的世界性受到了质疑 。近年来,西方报刊也纷纷抱怨诺奖都是 “西方面孔” 。在这种情况下,评委在投票时,在考虑首要条件的前提下,可能会受到地缘因素的左右 。将奖项颁发给来自中国的莫言,不仅可以增加诺奖的世界性和多元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际社会对不同文化背景文学作品的关注和期待 。
在中国文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讲史说书” 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 。从古代的史官文化到现代文学,文学的 “叙史” 功能备受重视 。许多作家热衷于用文学来记载历史,他们的作品往往试图呈现 “大历史”,充当 “正史之补” 。像茅盾的《蚀》和《子夜》,就力图全面展现 30 年代中国社会的全貌,通过对复杂阶级矛盾和时代变革的叙述,进行明快的社会剖析 。在这些作品中,人物和事件都被赋予了鲜明的历史含义,注重时间性和进化性,常常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划分新与旧、进步与保守 。这种 “正史” 式的叙事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主流。
然而,莫言在这样的文学 “叙史” 传统中,宛如一股逆流,展现出独特的叛逆姿态 。他同样有着 “写史” 的强烈冲动,小说中也频繁出现 “讲史说书” 的情节 。但他所关注的历史,与传统的 “正史” 截然不同 。以《丰乳肥臀》为例,这部作品通过上官鲁氏这位母亲的一生,串联起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的中国近现代历史 。在书中,莫言没有聚焦于重大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生存 。
上官鲁氏在战争、饥荒、政治运动等历史背景下,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她为了生存,为了抚养孩子,不得不做出各种艰难的抉择 。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那是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民间的、日常的历史 。又如《檀香刑》,以清末山东高密的一场民间反抗运动为背景,莫言通过对孙丙、赵甲、钱丁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冲突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和正义化身,每个人物都有着复杂的人性,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既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又展现出个体的欲望和挣扎 。
莫言的历史叙事方式,摒弃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和线性叙事 。他不再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与坏人、进步与落后,而是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多面 。在他的作品中,历史不再是清晰明了、有着明确方向和规律的发展过程,而是充满了偶然、矛盾和不确定性 。那些被传统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边缘人物、琐碎事件,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角 。
他试图将 “大历史” 还原为民间的、鲜活的历史,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原生态 。这种 “野史化” 的历史叙事,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多元和深刻的理解 。正如莫言所说:“我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有立场的,但是这个立场不应该是简单的政治立场,而应该是一个作家对生活、对历史、对人性的基本的判断。” 他的作品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诠释,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历史的丰富与复杂 。
北大教授张沛:谁读不懂莫言的小说,谁就根本不理解中国的历史”,并非夸大其词。此番言论,无疑将莫言作品与中国历史的深度关联推向舆论聚光灯下。莫言的小说,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幅幅用文字勾勒的中国历史长卷,要读懂其中深意,需从多个维度剖析。 从创作手法看,莫言善于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本土元素,以《生死疲劳》为例,“六道轮回”这一源自东方宗教文化的概念,被巧妙嵌入对半个世纪中国当代史的回溯中。主人公西门闹在畜生道的五次轮回,对应着不同历史时期,看似荒诞离奇,却将土改、合作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以独特视角呈现。
这种写法,打破传统现实主义对历史平铺直叙的局限,以一种近乎夸张、变形的方式,挖掘历史背后被忽视的人性挣扎与社会变迁暗流,让读者在看似魔幻的故事里,触摸到真实历史的肌理。 莫言作品的地域文化烙印深刻,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微观缩影。
在《红高粱家族》中,高密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既是“我爷爷”“我奶奶”爱情萌发的温床,也是民间抗日故事上演的热血战场。从高粱地里的酿酒传奇,到村民们自发抵抗日寇的英勇事迹,莫言将高密的地域文化(如民俗、方言、民间技艺等)与宏大历史叙事紧密交织,展现出特定地域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与抗争精神,映射出整个中国在抵御外侮时,底层人民爆发出的磅礴力量与顽强生命力。 再从人物塑造剖析,莫言笔下的角色复杂多面,绝非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元对立。
以《蛙》中的“姑姑”为例,她既是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在工作中手段强硬,导致诸多家庭悲剧;但她内心又有着善良、矛盾的一面,晚年陷入对过往行为的深深忏悔。通过这样复杂的人物塑造,莫言呈现出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推行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冲突与观念碰撞,深刻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政策与人性、伦理之间的复杂纠葛,让读者看到历史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与艰难抉择。 张沛教授所言“谁读不懂莫言的小说,谁就根本不理解中国的历史”,并非夸大其词。莫言以其独特的文学笔触,深入历史内核,将被岁月尘封的记忆、被宏大叙事掩盖的细节,重新挖掘、放大,为读者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国历史丰富性、复杂性的独特钥匙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