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数字出版”向中原汇聚的背后,活起来的文化是我们和世界对话的底气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2:10 1

摘要: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郑州举行。作为我国唯一以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性、国际化博览会,河南对外展示了近年来中原文化种“数”耕“云”的创新成果。23个省区市组团参展,超600家企业

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郑州举行。作为我国唯一以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性、国际化博览会,河南对外展示了近年来中原文化种“数”耕“云”的创新成果。23个省区市组团参展,超600家企业的亮相和中外嘉宾的云集,让本届数博会成了数字出版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新应用的展示台和新观点、新洞察的论道场——数字出版正向着中原大地汇聚。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本届数博会“数实相融智赢未来”的主题,正体现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行业聚会,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一次深度融合,是河南以数博会为舟、以文化为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实践。

文化借科技出海,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共舞。有人说数字是冷的,代码一行行敲出来哪有宣纸染墨的温度,可你去看陕西展团的《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丛书,融媒体页面一翻,半坡遗址的陶罐竟在屏幕上转着圈,连纹路里的土腥味仿佛都能闻到。当浙江博库带来《黑神话:悟空》的深度沉浸体验,当湖南地图出版社展示“触碰即读”的智慧电子地图,当河南日报社推出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文化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这些创新项目证明,科技为文化插上了翅膀,让原本看似高冷、有距离感的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活起来”的文化,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指数级增长的。

这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河南范式”。咱总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活化,怎么活化?不是把古籍扫描进电脑就完了,得让文化能“对话”。河南这几年把这事做明白了:从前看甲骨文,是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猜;现在河南日报社制作的XR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让你跟着商代“小王子”走一趟大邑商,那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突然就成了能聊家常的朋友。这才是活化——不是我们凑过去看文化,是文化走过来找我们。安阳打造的《洹溯·大邑商》实景演出场场爆满,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小仓颉”盲盒成为孩子们的最爱,殷墟博物馆的文创集市火爆出圈。河南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422.9亿元。这不仅是亮眼的经济数据,更印证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河南范式”。这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不是经济发展的软装饰,而是硬实力,文化资源完全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消费引擎。

这是从“中原文化”到“文化中原”的跨越。数字出版向中原汇聚,绝非偶然,其中既有历史底蕴的加持,也有当代河南的主动作为。河南的文化底蕴丰厚,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中原,更在成为文化上的中原。近年来“文化+科技”发展成果显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位居全国前列。这种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正是数字出版选择河南的底气。别小看这600家企业往郑州跑的热闹,数字出版往中原聚,聚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各地文化找“共鸣”的心思。浙江用《黑神话:悟空》做游戏化体验,把西游记的故事拆成能玩的场景,年轻人不爱翻古籍?那就让他们在游戏里跟着悟空悟道理;河南把全民阅读大会和数博会叠在一块儿,是想告诉大家:读书不只是翻书页,也是跟着数字逛文化——你看,技术从来不是文化的“外人”,是帮文化找更多朋友的“中间人”。

数字出版汇聚中原,文化自信走向世界。数博会与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同期举办,是一种颇具深意的“叠加融合”。它提示我们: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不是取代关系,而是相互赋能、相得益彰。这种融合不仅改变了阅读的方式,更改变了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它让文化从专业领域的“小循环”融入经济社会“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自信怎么落地?不是挂在嘴边说“我们有五千年历史”,是让五千年历史能跟当下对话。商代的甲骨文能通过XR跟00后打招呼,史前遗址能借着融媒体让孩子喊出“这是我们的根”,这才是真自信。就像数博会的主题“数实相融”,实的是文化的根,数的是时代的潮,根扎得深,潮赶得紧,底气自然就足了。

展馆内,XR技术让游客与商代“小王子”并肩同游;展馆外,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正通过数字技术走向世界。说到底,数字出版往中原聚,聚的是技术,更是心气,是我们的文化不再只躲在史书里等别人发现,而是主动站到屏幕前、VR眼镜里,笑着说“来,我给你讲个故事”——这故事里有商代的风,有秦汉的月,更有今天的我们借技术的力、把文化的魂活成能跟世界对话的底气。

技术终会迭代更新,展会也会落幕,但文明的血脉从未停止流淌。数字出版为文明传承提供了新载体,为文化自信奠定了新基石。(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邓随新)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