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摘要:人工智能飞速进步的时代,“人工智能辅助学习”这样一个新兴事物的热度正不断增加。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AI?如何让AI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好帮手”,而不是阻碍学习能力甚至扼杀创造力的“损友”?老师和家长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借力AI而非过度依赖AI?一起
民小编说
人工智能飞速进步的时代,“人工智能辅助学习”这样一个新兴事物的热度正不断增加。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AI?如何让AI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好帮手”,而不是阻碍学习能力甚至扼杀创造力的“损友”?老师和家长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借力AI而非过度依赖AI?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记得当年多媒体教学手段刚出现时,我所在的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那时候还是用一块布做投影屏幕,年轻教师们空余时间都在这一间教室里研究琢磨,仿佛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时代就这样招呼都不打一声地远去了。
后来,人手一个电脑,何止ppt,还有了各种音频和动画,再后来电子白板、交互式教学,甚至每个老师都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授课。再后来,慢慢发现多媒体其实就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长时间的屏幕使用也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健康。
AI教育工具同样具有这种双重性:它能飞速分析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却也可能造成“学术舞弊”,比如中小学生作文和大学生论文可以使用DeepSeek完成。
热度猛涨的AI大模型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AI?如何让AI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好帮手”,而不是阻碍学习能力甚至扼杀创造力的“损友”?老师和家长可以怎样帮助孩子借力AI而非过度依赖AI?这是每个学生、老师、家长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谈到AI,我第一想起的就是乌镇。我去过几次乌镇,它宛如一枚双面绣,正面是青砖黛瓦的水乡古韵,背面却闪耀着数字神经的流光。这座千年古镇以诗意的姿态演绎着科技与文明的二重奏。
乌镇的古戏台依然唱着水磨腔,但AI算法已将其声纹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图谱,游客用手机扫描雕花窗棂,便能触发全息投影,目睹百年前戏班排练的场景重现;河道里的乌篷船仍摇着木质橹桨,船底却带着水质监测传感器,当AI系统检测到藻类异常增殖,无人清洁船便会循着北斗定位悄然出动;老酱园的木甑依旧蒸腾着黄豆香气,但发酵过程已由AI精准控温,使酱油风味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古镇还是那个古镇,但AI的融入又让古镇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在此不是冰冷的替代者,而是让文化DNA获得永生密码的催化剂。这座“会思考的古镇”证明:人工智能不是推翻重来,而是让技术如春雨润物般渗入文化肌理。
乌镇的例子,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启发:AI时代,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为思维教练。
教师需以“减法思维”重构课堂。以语文课为例,学生头痛的古文,教师可以不再逐句讲解文言文,可以先让学生用人工智能工具翻译,再对比AI译文与教材注释的差异,分析AI遗漏的文化意象。课后作业也应减少重复训练,转为“人机协作任务”:如用人工智能翻译一首英文诗,再结合自身情感体验改写润色,提交“人工修正版”与“AI原版”对比报告。评价体系引入“AI贡献值”指标,学生在每个任务成果中标明哪些成果来自自身思考,哪些借助了AI工具,并阐述选择理由。教师应当成为认知领航员,在AI提供的答案海洋中,为学生指引出需要独自泅渡的思维海峡。就像古希腊人在使用青铜剑时不忘磨砺燧石刀,因为技术只是载体,人文精神的火种必须由人类自己保存。
学生要培养“元学习”能力。有必要每日设置“无AI时段”,用纸笔完成作业,强制大脑进行信息结构化训练。面对AI工具时,养成“三问习惯”:这个答案是否消除了认知盲区?是否有未被考虑的变量?如果脱离AI辅助,我能完成解题过程吗?例如物理学习时,可以先用实验器材亲手操作,再用仿真软件验证结果,记录实际操作与AI模拟的误差参数。又如语文写作时,先自己动笔,再看同样的意思AI如何表达,对比后,既保留自己的语气语调表达习惯,又在遣词造句上吸取AI优势。这如同让少年在风帆与船桨间切换,既享受技术带来的推力,又保持独立划行的肌力。
家长要成为技术协管员。人工智能时代,家长要学会讲究平衡之道。制定家庭的“AI使用公约”,规定孩子每日使用智能助手的时长,不得超过研读纸质书籍的时间。书页翻动时的沙沙声,始终应是精神世界的主旋律。可以将AI转化为“思维脚手架”,有了AI,家庭开展“人机辩论会”一定会很有趣。例如可以选定某个AI生成的观点(如“设计会飞的汽车遇到交通堵塞利大于弊”),家长扮演AI立场,孩子担任反驳方。
家长要定期检查电子设备的“学习痕迹”,孩子使用AI必须像学术引用般标注提示词,若发现作文代写、数学解题等替代性使用,则需要求孩子在有限辅助下重新完成任务。当孩子出现AI依赖时,启动“能力赎回计划”:在禁用特定工具的两周内,通过获得现实成就,如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升等,兑换部分使用权限。
面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浪潮,教师与家长唯有教会少年既善借风力,又不忘操桨的本领,方能在数字海洋中行稳致远。回望自己一路走来的学习历程,浮现在记忆中的从不是试卷上凝固的墨迹,那些被时光筛滤后依然闪烁的,是晨读时穿透玻璃的阳光在老师的备课本上跳动的光斑,是粉笔灰簌簌飘落时少年们交换的会心眼神,而不是单调灰白的人机问答。
真正的教育不是与技术的对抗,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找到精妙的平衡。像乌镇一样,让祖母的童谣在算法中重生,才是“人工智能+学习”动人的打开方式。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