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发布重要公示,鄂尔多斯市双欣化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尾气综合利用1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DMC)配套3万吨/年锂电池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EMC/DEC)项目变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进入受理阶段。
近日,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发布重要公示,鄂尔多斯市双欣化学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尾气综合利用1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DMC)配套3万吨/年锂电池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EMC/DEC)项目变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进入受理阶段。
项目总投资高达75467万元,将实现年产10万吨电池级DMC,23393吨电池级EMC以及6612吨电池级DEC,此外还会产出副产品工业级DMC4938吨。
DMC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甲醇及合成气等大宗商品。这些原材料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到DMC的生产成本和产能。
DMC产业链 来源:智研咨询
DMC产业链中游为DMC生产厂商。按照纯度来分,DMC产品主要分为工业级(99.9%)与电池级(99.999%以上)两大类。其中,工业级DMC主要是作为原料用于合成聚碳酸酯单体碳酸二苯酯、异腈酸酯、氨基甲酸酯等多种化工产品,其生产企业包括华鲁恒升、浙江石化等;电池级DMC具有高电介质常数、较高的电化学稳定性以及低黏度等特性,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溶剂。目前,国内DMC生产商主要有华鲁恒升、石大胜华、海科新源、金泰化工、香仓鸿润、朝阳化工、大泽化工、新朝阳化工、大力集团等。
国内DMC合成路线主要有三种:酯交换法、甲醇氧化羰基化法及尿素醇解法,其中酯交换法又分为环氧乙烷(EO)酯交换法和环氧丙烷(PO)酯交换法。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法是最具生产优势的工艺路线,酯交换法是国内主要工艺路线。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内对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需求逐年增加,作为电解液主要溶剂的DMC关注度不断提升,产能快速增长,但新增产能快速释放导致竞争加剧,产能结构性过剩。2020年之前,我国DMC产能尚不足100万吨/年,生产企业装置产能也都不大。2020—2024年,我国DMC产能逐年增长,华鲁恒升、浙江石化、恒力石化、卫星石化等装置不断投产。2024年,国内DMC总产能突破300万吨/年,同比增长49.93%。
从生产工艺来看,2024年PO酯交换法装置投产较多,PO酯交换法工艺产能占比重回国内工艺领先位置,占比达33.68%。但EO酯交换法和甲醇羰基化法均有新投产装置,传统PO酯交换法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被逐渐削弱,生产工艺趋向多样化发展。
2024年我国DMC产能分布图(按工艺) 来源:卓创资讯
DMC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中间体,下游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电解液溶剂、聚碳酸酯、涂料、胶黏剂和显影液等。其中,电解液溶剂主要应用于锂电池行业,而聚碳酸酯则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医疗器械、光学材料等领域。
2020—2024年,DMC下游需求量整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五年复合增长率在34.88%。在DMC需求高速增长的同时,其下游需求结构也正在向高端新型需求领域转型。2024年两大新型下游(电解液溶剂和聚碳酸酯)需求总占比超过85%,较2023年同比提升2.58个百分点。
当前,DMC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新能源和聚碳酸酯成为核心驱动力,但产能结构性过剩和价格战已成为短期挑战。长期来看,技术升级、新应用拓展(如汽油添加剂、半导体材料)及政策支持将推动行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化方向转型,具备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综合来看,未来DMC行业有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一是新能源领域持续主导需求。随着全球电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预计2030年达30%~40%)和储能市场扩容,锂电池电解液需求将保持年均15%~20%增速,带动DMC长期增长。
二是绿色生产工艺成为竞争核心。以CO₂和甲醇为原料的直接合成法因原料廉价、环保性突出,成为技术研发重点。未来具备低成本、低碳工艺的企业将占据优势。
三是行业整合加速。随着产能扩张,中小企业面临成本和技术压力,行业集中度将提高,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如布局上游甲醇、下游电解液)增强竞争力。
四是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高纯度DMC在半导体清洗剂、可降解材料等高端领域应用潜力待挖掘;DMC替代传统有毒溶剂的趋势在涂料、胶黏剂行业加速。
五是国际市场博弈加剧。我国产能结构性过剩可能会推动出口增长,但需应对海外贸易壁垒。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