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运动场”为人生破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10:32 2

摘要:当龙舟的鼓点激荡榕江水面,当足球的弧线划破大山的阻隔,当奔跑的脚步挣脱心灵的枷锁,当骑行的车轮穿越岁月年轮——体育的力量,正悄然重塑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

“我的体育故事”宣传海报

当龙舟的鼓点激荡榕江水面,当足球的弧线划破大山的阻隔,当奔跑的脚步挣脱心灵的枷锁,当骑行的车轮穿越岁月年轮——体育的力量,正悄然重塑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

今年的8月4日至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三个体育宣传周,活动以“强国之路,体育同行”为主题,鼓励全民参与健身活动,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自2009年开始,每年8月8日成为全民健身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23年正式规定,“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所在周为体育宣传周”。从“日”到“周”,从“集中仪式”到“自发日常”,“体育宣传周”正以润物无声之势,见证着全民健身事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回顾过去一周,全国各地体育系统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国家体育总局更是以“我的体育故事”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的精品短视频,并在微博平台“体育宣传周”话题下集中推送。统计显示,截至目前,由“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持的“体育宣传周”话题阅读量超8000万,互动量24万,原创微博数量超2000个。

“我的体育故事”系列短视频由五洲传播中心制作,分为四个动人篇章——《桨声不息》《追风女孩》《跑进阳光里》《骑遇人生》。这些短片通过生动感人的“小故事”,讲述了体育改变普通人生活、重塑个体命运的非凡力量。这些平凡人的体育叙事,让我们愈发清晰地看见:体育正以其独特的能量,悄然打破无形界限,为每个人的生命旅途铺就新的可能。

《桨声不息》——

一柄桨,让千年龙舟“破浪”出圈

“咚!咚!咚!”端午时节,烟波浩渺的榕江之上,龙舟竞渡的鼓点再度敲响。随着一声发令枪响,两艘“新龙”犹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这两条龙舟,一曰“飞鹰”,一曰“飞鹏”,舟身状如新月,龙头粉饰一新。

《桨声不息》剧照

潭王村是揭阳地区远近闻名的“龙舟之乡”,因是水乡的缘故,这里造船业曾十分发达。79岁的王慰君,是龙舟造船世家的第五代传人,也是两艘龙舟的制造者。早在2007年,揭阳曾举办“百龙闹龙舟”大赛,101艘传统龙舟争相竞渡,被人们戏称“赤壁之战”,其中有一半的龙舟便是王慰君家族制造的。

可盛景难续。随着年轻一代陆续外出务工,端午的龙舟赛越发冷清,更无人愿意学习造龙舟这件“苦差事”。王慰君的造船工具,也就此闲搁了好些年。

近年来,乘着非遗文化传承的东风,“赛龙舟”这项传承千年的体育运动,逐渐又成为全民参与的体育“盛宴”。为了响应“洗港祈福”龙舟赛,潭王村龙舟队成员、造船世家的第六代传人——王凯新,又重新走进祖辈留下的“龙船厝”,与伯父一同承续祖业。对于造龙舟与赛龙舟,王凯新有着自己的热情:“揭阳龙舟一般是51桡28米长的,工序十分繁琐。如果一人一天的工作叫做一‘工’,那么造这样一条大船大约需要一百‘工’。”就像划龙舟一样,没人能够独自完成20公里的征程,无论是造舟还是竞渡,都需要团结协作,方能夺得最后的胜利。

《桨声不息》剧照

碧波荡漾的江畔,潭王村龙舟世家的百年传承故事,在《桨声不息》主创团队的镜头下获得了新的生命。白日,王凯新与队员们苦练划舟技艺;夜晚,他在静谧中继续着未竟的造舟之“工”。一动一静间,龙舟成为了个体与家族、故土血脉相连的锚点。

当体育遇到非遗,全民参与的热情不仅搅动了非遗产业发展的活水,也让世界感受到中华传统民俗的魅力。在安徽,神医华佗创编的千年养生瑰宝——五禽戏,正在成为现代人轻松享“瘦”的秘密武器;在内蒙古草原,牧民将那达慕大会的摔跤技艺与体能训练结合,培养出多名全国散打冠军;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的“村超”球场,一系列非遗节目展出,为赛事增添更多的色彩……体育魅力与非遗底蕴交相辉映,奏响文化活力新乐章。

《追风女孩》——

一颗足球,踢开山乡女孩的希望之门

控球、传球、射门,在操场上奋力奔跑;跌倒、爬起、直追,一路过关斩将冲进更高级别的比赛……2013年,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小学组建了学校第一支女子足球队。12年来,这支女足由弱变强,30多次捧起市级以上比赛的冠亚军奖杯。

今年夏天,《追风女孩》主创团队走进三河镇小学,将镜头对准了这支传奇女足。操场上热浪蒸腾,70余名女孩正挥汗如雨,进行着为期40天的集训。汗透球衣,她们仍咬牙坚持,目光紧紧锁定着7月5日的三河县女足锦标赛。对于五年级甲组的16名队员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荣誉之战,更是她们奔向未来的关键一跃。

《追风女孩》剧照

11岁的马诗琴是队里的主力后腰,虽然身高仅有1.38米,却是场上沉稳的“指挥官”。她家境普通,足球是她最为珍视的梦想。同队的谭紫涵,是队里的主力前锋,以速度和拼抢著称,教练评价她“有拼劲、有天赋、有领袖气质”。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球场上多了一位特别的“引路人”——李春菊。早在2015年,她曾是三河镇小学女足勇夺重庆市校园足球市级总决赛女子组冠军的核心成员,被赋予三河“梅西”的称号。学生时代,李春菊的命运因足球而改变——她凭借着在绿茵场上的优异表现,顺利叩开了东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大门,成为了国家一级运动员。

站在熟悉的球场边,李春菊的身份已从“球员”转变为“助教”。训练间隙,她常指着远处层叠的山,向学妹们描绘山外的世界,讲述足球如何为自己铺就了迥异的人生轨道。“村里的孩子爱跑,肯吃苦,足球给了我们十分之一改变命运的机会。”足球场内,李春菊耐心指导小队员接传球技巧;足球场外,她用自身经历,为孩子们的体育生涯注入力量——山外的世界并非遥不可及,脚下的足球就是连接未来的坚实桥梁。

《追风女孩》剧照

足球运动,这个三河镇小学最神奇的“希望接力棒”,在一代代女孩的奔跑与坚守中,结出了累累硕果。自第一支女足成立以来,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中,已有35人达标国家一级运动员,28人通过体育特长考上同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高校……

体育,击穿了城乡间的资源壁垒,成为教育公平的有力杠杆。从一任任校长,到一位位教练,再到一个个女孩,重峦叠嶂拦不住努力的人。当全民健身的根系扎进最基层的土壤,心怀足球梦的大山女孩正冲向远方。

《跑进阳光里》——

一次跑步,破除病痛的“心理魔障”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座享誉全国的跑步圣地,向来跑者众多、“卧虎藏龙”,《跑进阳光里》短视频的镜头便聚焦于此。在这片绿树成荫的智慧跑道上,主创团队捕捉到了一个特殊的跑者群体——他们用脚步丈量心灵重生的距离,以“不躺平”的运动方式对抗身体的病痛与心灵的抑郁,在每一次呼吸与迈步间,悄然点亮生命的韧性。

《跑进阳光里》剧照

70岁的曹林教授,便是其中一员。这位北京科技大学的退休学者,在成为“奥森传奇”前,曾饱受糖尿病、高血压、抑郁症的折磨,病痛几乎浇灭了他对生活的热情。2006年初,曹林开始用跑步对抗病痛。近二十载的坚持,他不仅成功“摘帽”摆脱了抑郁症,更将这段抗争历程凝结成一本个人跑步心得——《奥森日记》。书中文字,如同他稳健的步伐,激励着无数渴望释放压力、追求健康的后来者。

46岁的王云,是曹林教授在长跑路上结识的跑友,她曾是严重过敏性紫癜患者,深陷抑郁泥潭。为了挣脱这一切,她穿上跑鞋,决心用跑步打破困局。起初,因为怕别人看见身上的血点,她只敢趁着夜色,绕着小区悄悄跑。2020年7月,王云第一次踏上奥森的跑道,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五公里。五年时光飞逝,曾经的病痛竟奇迹般痊愈。“我终于从黑暗跑到了阳光里,是跑步救了我!”她感慨道。

抑郁症一度被称为隐藏在暗处的“心灵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的调查统计显示,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精神疾病为人类心理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如何“爱自己”?如何识别并防范心理健康风险?曹林认为科学运动是一剂良方。“跑步会产生多巴胺,继续跑步就会产生快乐因子‘内啡肽’。”数据显示,70%的系统跑步参与者心理健康得到显著改善,这是体育赋予“主动健康”的实证力量。

《跑进阳光里》剧照

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群人的“共鸣”,跑步早已融入大众生活,成为最普惠的运动方式之一。如今,全国诸多公益组织纷纷发起跑步疗愈项目,将健康运动与情绪治愈深度融合,吸引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共同面对抑郁与躁郁的挑战。这类项目不仅带动数万人迈开脚步,更通过持续的科普宣传播撒下理解与希望的种子,汇聚成对抗心灵困境的温暖力量。

《骑遇人生》——

一轮车,碾碎岁月的刻痕

夏日扬州,清风送爽,正是骑行的绝佳时节。85岁的蔡纳冰换上骑行服,戴好头盔、手套、护目镜,再次踏上骑行之路。

《骑遇人生》剧照

蔡纳冰是扬州骑行协会的“硬核骑士”,他白发如银,却能完成单日120公里的骑行,曾因体力不输中青年人,而被骑友们亲切地称为“小蔡”。骑行不仅是他强健体魄的根基,更是他在妻子离世后的精神支柱。

“大家身着统一服饰穿梭于城市与自然之间,在骑行途中,原本陌生的骑友成为了知心朋友。”蔡纳冰告诉记者,“心态好,朋友多,活得就长!”

在扬州骑行协会,60岁以上的骑行爱好者并不在少数。姬秀兰今年68岁,曾是短跑健将,退休后因热爱自由投身骑行。2019年加入骑行协会后,她的车轮轨迹遍布了大江南北:翻越秦岭的险峻,丈量漠河的苍茫,穿越新疆独库公路的壮美,独赏西藏雪域高原的神秘。“骑车是吃苦的事,”她说,“但正因热爱,才能不觉其苦。”

《骑遇人生》剧照

随着近年来骑行运动在中国不断升温,“骑行热”正打破年龄的界限,成为更多市民拥抱健康的重要方式。据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年度计划内自行车赛事已达101场,较去年增长23%,参与人数突破百万。作为记录短片《骑遇人生》的主人公,蔡纳冰与姬秀兰以自己的体育故事告诉观众,运动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银发族”同样可以引领时代潮流。体育精神赋予人们超越年龄的蓬勃生命力,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鲜活生动的日常实践。

全民参与体育,体育造福人人。从榕江之畔的龙舟桨影到山区少女的追梦人生,从奥森公园的活力跑者到龙山公园的银发骑团,14亿中国人用汗水写就个体命运与体育强国共振的宣言: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只有尚未到达的远方。(本刊记者/赵慧颖)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