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吉利汽车(0175.HK)发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吉利不仅营收首破2400亿元,更交出了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213%、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全球化出口超41万辆等亮眼的成绩单。
近日,吉利汽车(0175.HK)发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吉利不仅营收首破2400亿元,更交出了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213%、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全球化出口超41万辆等亮眼的成绩单。
在《一品汽车》看来,吉利的强势营收表现,是一部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跃迁”转型的教科书,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吉利对技术、战略与生态的前瞻性布局,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者”向“定义者”跨越的缩影。
从“规模效应”到“技术溢价”
事实上,吉利2024年净利润增速达到213%远超营收增速34%的数据,这一“剪刀差”折射出企业盈利能力的质变。核心驱动力来自技术驱动的降本增效和新能源高端化破局两方面。
当下的吉利通过多品牌协同与规模化生产,实现毛利总额382亿元、毛利率15.9%的历史新高。尤其是极氪与领克的整合,依托“双品牌驱动+技术共享”模式,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在新能源市场,吉利销量达到88.8万辆,实现同比增长92%,其中极氪品牌均价超30万元仍实现87%增长,证明吉利已突破国产车“低价换市场”的桎梏,构建起高端溢价能力。
在《一品汽车》看来,吉利汽车销量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两个关键转变。其一,是其技术路径的多元化突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不同于部分车企押注单一技术路线,吉利通过极氪布局高端纯电、领克主打混动全球化、吉利银河实现主流市场全覆盖的多品牌矩阵,构建起“纯电+混动+智能生态”的立体化技术护城河。这种策略既规避了技术路线选择风险,又通过规模化分摊研发成本。基于此,吉利2024年研发投入104亿元,却推动毛利率提升至15.9%,证明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可形成正向循环。
另一方面,《一品汽车》注意到,吉利在通过高端化的价值重构,实现新突破。其中,极氪品牌均价超30万元仍实现87%增长,领克在海外单车售价突破4万欧元,彻底打破“中国汽车只能低价竞争”的刻板印象。这标志着中国车企开始掌握“定价权”,而支撑这一突破的,是吉利在自研金砖电池、千里浩瀚系统架构以及SEA浩瀚平台等核心领域的全栈自研能力。
具体到智能化生态层面,吉利也致力于实现从“功能堆砌”到“AI普惠”的跃迁。《一品汽车》注意到,吉利在财报中首次系统披露其智能化战略的落地成果。“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不仅应用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前端体验,更深度融入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形成“造车-用车-服务”的全周期闭环。同时,其推出的统一智驾解决方案“千里浩瀚”,将L3级高阶智驾下放至吉利银河等主流车型,打破“高端专属”的行业惯例,加速技术普惠。这一战略或将成为中国车企对抗特斯拉FSD、华为ADS的差异化武器。
全球化2.0:从“卖车”到“建生态”
在年度财报中,吉利的海外市场表现尤为引人瞩目。统计数据显示,吉利海外销量41.45万辆,同比增长57%,远超行业平均增速。在《一品汽车》看来,其全球化战略的升级体现在区域深耕+高端化运营层面,诸如在沙特、阿联酋等市场吉利已推出16款高端车型,通过“高价值产品+本地化服务网络”重塑中国品牌形象。
此外,吉利的运营理念同样值得中国车企借鉴,诸如极氪009右舵版在香港成为“顶流国货”,便证明中国品牌已能精准捕捉区域市场差异化需求,实现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跃迁。 这种“技术+品牌+责任”三位一体的出海模式,为中国车企避开国际贸易摩擦提供了新思路,当产品价值足够支撑溢价时,价格战自然失效。
但我们也同样注意到,欧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贸易壁垒升级,这或对吉利欧洲扩张形成阻力。在这方面,《一品汽车》了解到,吉利采用ESG先行的模式,以“无废企业”“碳达峰领跑者”等标签切入欧美市场,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消解海外对“中国制造”的偏见。
综合吉利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一品汽车》认为,这一模式或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新范式,那便是中国车企不再依赖低价倾销,而是以技术、品牌与责任构建长期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智能化投入的长期性,极有可能加剧行业分化,缺乏技术储备的车企恐被挤出主流赛道。在这方面,我们看到 2024年吉利研发支出占营收4.3%,虽低于特斯拉的7%,但已超过多数传统车企。但接下来的L4级智驾、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需持续输血,可能挤压其短期利润空间。同时,在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超50%的背景下,增量空间收窄,价格战可能从“淘汰赛”转向“消耗战”,对于吉利而言,这也将是新的挑战之一。
写在最后:
深度分析吉利2024年财报,我们看到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通过技术自研、生态整合与全球化运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未来,能否将“2400亿营收”转化为“可持续竞争力”,将取决于吉利在智能化纵深、ESG价值链以及全球化生态三大领域的持续突破。这场“升维革命”,或许正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向全球舞台中央的起点。
来源:一品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