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门前黄土上扬的灰尘还未落定,唢呐声已呜呜咽咽地响了起来,村里的老人走了,按照我们这里的说法,叫,“白事”,高寿的人离世,不必太过伤心,反倒要热热闹闹地送上一程。
门前黄土上扬的灰尘还未落定,唢呐声已呜呜咽咽地响了起来,村里的老人走了,按照我们这里的说法,叫,“白事”,高寿的人离世,不必太过伤心,反倒要热热闹闹地送上一程。
记忆里,爷爷走的时候,全村的人都来帮忙,搭棚子、垒灶台,挤挤攘攘坐了三十多桌菜,王叔炖一夜的老汤,李叔和村里的两人,天不亮就去镇上采购,开席时老人和小孩坐一桌,比较年轻或者比较熟的坐一桌,妇女坐一桌。
那时的席面简单,却都是实打实的心意,一碗肥瘦相间的扣肉,整条的鱼煎得两面金黄,和自家磨的豆腐,白切鸡鸭各一碟,简约而却真诚。
酒过三巡后,男人们脸红耳热,开始忆苦思甜,说着老人生前的事,女人则忙着收拾碗筷,将剩菜仔细的分装,那时几乎人人自带饭吗盒,打包是约定的俗成规矩。
上个月回老家,恰逢村里的一老人离世,在打谷场一排整齐的帐篷支起来,专业一条龙服务的招牌格外醒目,帐篷里摆着统一的餐具出租的桌子和塑料凳。
上菜了,六个穿统一服装的中年妇女,端着不锈钢盘子鱼贯而出,菜式眼花缭乱,油焖大虾、清蒸鱼、甚至还有刺身拼盘,但虾壳软塌塌的,一吃就知道是冻了很久的货色,那条鱼蒸得过火侯,筷子一夹就碎成泥。
最让我诧异的是席间的氛围,男女分坐,年轻人挤在一起刷抖音,偶尔抬头夹一筷子菜,中年男人们谈论着今年打工能带多少钱回家,谁家在城市里买了房,笑声仍同往常,似乎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奔丧的,老人生前的故事,反而没人提起。
老人下葬后的第二天,我在村口遇见90高龄的刘奶奶,他拄着拐杖,望着送葬队伍远去的方向,喃喃自语:“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少了点人情味”,以前大家穷是穷,可心是热的。
我忽然明白,我们失去的不是打包剩菜的习惯,而是一种共度时间的体贴,是对主家的尊敬,当“白事”只剩下排场和形式,那份藏在粗茶淡饭里的人文关怀,终究是随风散去。
帐篷拆了,桌椅搬空了,只剩下一只破旧的塑料碗,在风中打转。他曾经装满过故事,如今只剩下空洞。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