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证实,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不要参加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及阅兵仪式。日本方面称,此次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呼吁各国“谨慎考虑”。这一表态迅速引发
2025年8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证实,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不要参加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及阅兵仪式。日本方面称,此次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呼吁各国“谨慎考虑”。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中国外交部随即提出严肃交涉,要求日方澄清立场。
这场风波并非孤立事件。回顾历史,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日本曾以“安保法案审议”为由拒绝邀请,时任首相安倍晋三最终缺席。而此次日本首相石破茂更是打破惯例,在二战投降纪念日相关表态中采取“不道歉、不反省”的态度,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日本的“小九九”:历史认知与地缘博弈
1.回避与淡化的惯性
日本政府长期在历史问题上采取模糊策略。尽管1995年村山富市首相发表“村山谈话”承认侵略历史,但后续政权逐渐弱化反思。安倍晋三在2015年虽提及“殖民统治和侵略”,但石破茂政府彻底回避“道歉”与“反省”,甚至在教育领域淡化侵略历史。此次呼吁各国不参加阅兵,实质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淡化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历史的关注,避免被进一步追究责任。
2.地缘竞争:遏制中国影响力的策略
当前国际形势下,中日竞争加剧。日本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将中国纪念活动曲解为“反日外交”,试图在国际舆论中塑造中国“民族主义”形象。同时,日本加强与美英等国的军事合作,采购F-35战机、部署“战斧”导弹,甚至染指台海问题,其“再武装”动向已引发地区警惕。此次呼吁不参加阅兵,也是日本试图削弱中国国际影响力、巩固自身在亚太地区地位的举措。
3.军事透明度争议:对中国军力的误读
中国阅兵旨在展示国防成就与和平决心,但日本将其解读为“炫耀武力”。这种误读背后,是日本对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焦虑。日本通过渲染“中国军力威胁”,为自身扩军备战寻找借口,同时试图引导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军事透明度问题,转移对其历史问题的审视。
中国的应对:坚守历史正义与和平发展
1.外交交涉:明确立场,捍卫历史真相
中国外交部已向日方提出严肃交涉,强调纪念活动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正当举措。任何正视历史的国家都不会对此提出异议。中国要求日本正视侵略历史,与军国主义切割,切实尊重受害国人民感情。
2.国际舆论:传播和平理念,凝聚共识
中国通过多边渠道阐释阅兵意义,强调其全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的普遍价值。例如,2015年阅兵邀请多国参与,展现中国作为和平捍卫者的角色。此次8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将继续邀请国际友人,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3.历史教育:强化记忆,防止篡改
针对日本淡化侵略历史的行径,中国需加强国内历史教育,通过教材、纪念馆等载体传承真实历史。同时,推动国际社会关注日本历史修正主义倾向,例如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问题的铁证,防止历史被歪曲。
4.地区合作:以和平发展破局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深化与亚洲国家合作。经济纽带与共同利益将削弱日本分化国际社会的企图,例如2023年中日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显示务实合作仍是主流。
结语:历史不容忘却,和平需要守护
日本呼吁各国不参加中国阅兵的举动,暴露了其历史认知的偏差与地缘博弈的焦虑。中国需以坚定立场捍卫历史真相,通过外交、舆论、教育等多维度应对,同时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外交部所言:“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唯有正视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共创持久和平。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