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审查审批专题:信贷风险管理全流程业务,用五个核心维度防控讲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0:41 2

摘要:商业银行宏观经济与重点行业分析及授信审查审批实务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信贷风险频发、违规事件暴露的背景下,信贷授信风险防范需从 “制度完善、流程管控、技术赋能、人员管理、外部协同” 五个核心维度构建全流程、立体化的防控体系,既要堵截当前违规

商业银行宏观经济与重点行业分析及授信审查审批实务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信贷风险频发、违规事件暴露的背景下,信贷授信风险防范需从 “制度完善、流程管控、技术赋能、人员管理、外部协同” 五个核心维度构建全流程、立体化的防控体系,既要堵截当前违规漏洞,更要建立长效风险抵御机制。以下是具体防范策略:

一、筑牢制度防线:明确规则边界,压实全流程责任

制度是风险防范的 “第一道闸门”,需通过清晰的规则明确授信各环节的权责与禁区,避免 “制度空转” 或 “弹性执行”。

完善授信政策体系,动态适配风险变化

针对不同客群(如普惠小微、民营企业、大型集团)、不同行业(如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高耗能行业)制定差异化授信标准,明确 “准入红线”(如禁止向 “僵尸企业” 授信、限制房地产企业 “拆东补西” 式融资)和 “额度上限”(如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不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 15%)。

建立政策动态更新机制:结合宏观经济周期(如经济下行期收紧高风险行业授信)、监管政策调整(如 “三道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市场风险事件(如某行业暴雷后紧急排查存量客户),每季度对授信政策进行修订,确保政策 “与时俱进”。

压实 “全员风控” 责任,杜绝 “带病审批”

推行 “授信全流程责任终身制”:明确客户经理(一线调查)、风险审查岗(合规与风险评估)、审批人(最终决策)、贷后管理岗(动态跟踪)的权责,一旦出现违规授信或风险暴露,无论岗位调整与否,均需追溯责任(如绩效扣减、岗位调整、合规问责)。

建立 “横向制衡” 机制:禁止 “一人多岗”(如客户经理不得同时兼任审查岗),推行 “审查审批双签制”(重大授信需两名及以上审批人独立签字),避免 “一言堂” 导致的违规决策。

二、严控流程节点:从 “事前准入” 到 “事后退出” 全链条把关

信贷授信风险多源于流程漏洞(如 “三查” 流于形式、贷后管理缺位),需通过 “全流程闭环管控” 堵截风险点。

事前:严把准入关,拒绝 “带病客户”

强化客户尽职调查(贷前调查):要求客户经理不仅核查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经营证明,还需通过 “交叉验证” 确认信息真实性 —— 例如,对小微企业,需实地走访经营场所(查看生产设备、库存)、查询第三方数据(如税务申报数据、水电费缴纳记录、企业征信报告中的隐性负债);对个人客户,核查社保公积金缴纳记录、银行流水的 “真实性”(避免 “刷流水” 造假)、征信报告中的 “多头借贷” 情况(如个人征信报告中显示在 10 家以上机构有贷款记录,需重点排查)。

引入 “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准入的客户类型(如涉黑涉恶、失信被执行人、环保违法企业),通过系统自动筛查(如对接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从源头排除高风险客户。

事中:强化审查审批独立性,拒绝 “人情授信”

保障审查岗 “独立判断权”:审查岗需独立于业务部门(如隶属于风险管理部,而非营销部门),不得受 “业务指标压力” 干扰 —— 例如,审查岗发现客户存在 “隐性负债未披露”“抵押物估值虚高” 等问题时,有权直接否决或要求补充调查,业务部门不得干预。

推行 “穿透式审查”:对复杂授信业务(如集团客户 “关联互保”、供应链金融中的 “空转贸易”),需穿透核查资金真实用途、实际控制人及关联关系 —— 例如,某集团通过多家子公司 “循环开票” 伪造贸易背景套取贷款,审查岗需通过核查物流单据(如货运单、仓储记录)、上下游企业关联关系(如股权穿透),识别 “虚假贸易”。

事后:动态跟踪 + 及时退出,避免风险累积

建立 “贷后管理常态化机制”:不再依赖 “季度 / 半年一次” 的定期检查,而是通过 “数字化监测 + 人工排查” 结合,实时跟踪客户风险变化 —— 例如,对生产型企业,通过对接其 ERP 系统、水电费缴纳数据,实时监测开工率;对普惠小微客户,通过手机银行 APP 推送 “经营状况问卷”(如当月营收、订单量),一旦数据异常(如营收环比下降 30%),立即启动现场排查。

明确 “风险客户退出标准”:对出现 “首次逾期”“经营停滞”“担保链断裂” 等信号的客户,制定 “阶梯式退出方案”(如先压缩授信额度、要求追加担保,若风险无改善则逐步收回贷款),避免 “拖延观望” 导致风险扩大。

三、技术赋能:用数字化破解 “信息不对称”,提升风控效率

传统授信依赖 “人工经验”,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且效率低,而数字化工具可通过 “数据增信”“智能预警” 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

构建多维度数据风控模型,替代 “经验判断”

整合内外部数据,建立客户信用评分体系:内部数据(如客户在银行的存款、结算流水、历史还款记录)+ 外部数据(如税务数据、工商数据、征信报告、第三方征信机构数据(如芝麻信用、百行征信)、行业数据(如某行业平均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如逻辑回归、随机森林)生成客户信用评分,评分低于阈值的直接拒绝准入,避免 “人工误判”。

针对普惠客群的 “数据增信”:对缺乏抵押物的小微企业、农户,通过 “非财务数据” 评估信用 —— 例如,农户的 “种植面积、农机数量、农产品收购订单”,小微企业的 “线上订单量(如电商平台交易额)、纳税等级(如 A 级纳税人优先准入)”,替代传统 “抵押物依赖”,同时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搭建智能风险预警系统,实现 “风险早发现”

实时监测 “风险信号”:通过系统对接客户的 “资金流向”(如贷款资金是否违规流入房地产、股市)、“经营动态”(如企业法人变更、股权质押、涉诉信息)、“外部负面信息”(如被监管处罚、媒体曝光的经营问题),一旦触发预警阈值(如贷款资金流入股市、企业涉诉金额超过净资产 10%),立即向贷后管理岗推送预警信息,要求 24 小时内排查。

对 “关联风险” 的智能识别:通过 “企业股权穿透系统”“关联企业图谱”,自动识别集团客户的 “隐性关联关系”(如实际控制人通过亲属代持股权的关联企业),避免 “集团客户通过关联互保套取大量贷款,一旦某一企业暴雷引发连锁风险”。

四、强化人员管理:提升风控意识,杜绝 “道德风险”

信贷违规多与 “人员道德风险”(如客户经理为冲业绩隐瞒客户风险、审批人与客户存在利益输送)相关,需通过 “教育 + 监督 + 问责” 三重手段规范人员行为。

常态化风控培训,提升专业能力与合规意识

定期开展 “风险案例复盘”:将行业内的违规授信案例(如某银行客户经理伪造客户资料骗取贷款、某审批人违规审批 “关系户” 贷款)拆解分析,让授信全流程人员了解 “风险点在哪、违规后果是什么”;

针对新政策、新业务开展专项培训:如 “普惠小微贷款数字化授信流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确保人员理解规则、掌握操作要点,避免因 “不懂规则” 导致的合规风险。

加强行为监督,排查 “异常行为”

建立 “员工行为排查机制”:通过系统监测客户经理、审批人的 “异常操作”(如短期内频繁审批高风险客户、与某一客户存在频繁资金往来),同时定期开展 “家访”“谈心谈话”,排查是否存在 “赌博、高利贷” 等可能引发道德风险的行为;

推行 “廉洁承诺制”:要求授信全流程人员签订《廉洁授信承诺书》,明确禁止 “收受客户礼品礼金、接受客户宴请、与客户存在利益输送”,一旦违反,立即移交合规部门问责。

五、联动外部力量:借助监管、担保、同业协同,分散风险

单一银行的风控能力有限,需通过 “外部协同” 形成风险防控合力,降低自身风险敞口。

主动对接监管与公共平台,获取权威风险信息

接入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风险监测系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名单”“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名单”,实时获取监管部门推送的风险提示(如某地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较高),及时调整区域或客群授信策略;

利用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核查客户是否存在 “工商异常”“涉诉涉仲裁”“失信被执行人” 等情况,补充内部数据的不足。

构建 “风险分担机制”,分散单一风险

与政府性担保机构、保险公司合作:针对普惠小微、涉农贷款,引入 “银担合作”(如担保机构承担 30%-70% 的风险,银行承担剩余部分)、“贷款保证保险”(客户购买保险,出险后保险公司代偿部分本息),通过 “风险共担” 降低银行自身风险敞口;

加强同业协同:建立 “同业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如某客户在 A 银行出现逾期,A 银行可向同业共享该信息),避免 “客户在多家银行‘多头授信’,最终无力还款” 的风险。

总结:

信贷授信风险防范不是 “单点防御”,而是 “制度、流程、技术、人员、外部协同” 的系统性工程。在当前风险多发的背景下,银行需跳出 “重业务、轻风险” 的短期思维,通过 “严制度、控流程、强技术、管人员、联外部”,既堵截当下的违规漏洞,更构建 “可长期抵御风险” 的能力,实现 “业务发展” 与 “风险防控” 的平衡。

来源:信贷风险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