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中山公园的凉亭终究是倒了。这座与城市同龄的建筑,在历经百年沧桑后,竟在最新一次修缮完工不到一年之时如同河北镇海吼和凤阳鼓楼一样经过专家的修复后轰然倒塌,徒留一地残骸。碎瓦断木间,依稀可见昨日匠人描金绘彩的痕迹,而今却成了对当代文物修复最尖锐的质问。
青岛中山公园的凉亭终究是倒了。这座与城市同龄的建筑,在历经百年沧桑后,竟在最新一次修缮完工不到一年之时如同河北镇海吼和凤阳鼓楼一样经过专家的修复后轰然倒塌,徒留一地残骸。碎瓦断木间,依稀可见昨日匠人描金绘彩的痕迹,而今却成了对当代文物修复最尖锐的质问。
此亭建于民族重光之际,融汇中西建筑智慧。飞檐如翼,既承《营造法式》古意,又纳欧陆风雨洗礼。百年来,它见证过殖民者的撤离,迎接过新中国的曙光,聆听过改革开放的潮声。亭中榫卯相接处,藏着整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老青岛人在这里下棋听曲,新人在此拍摄婚纱,孩童绕着朱红廊柱嬉戏追逐。每一道斑驳的漆纹,都是时光书写的编年史。
去岁深秋,凉亭再度封围修缮。施工挡板上“修旧如旧”的承诺墨迹未干,工程验收的红绸方才摘下,谁料今朝竟成永诀。耐人寻味的是,百年风雨未能摧折的栋梁,却在现代工艺“妙手回春”后不堪重负。柱础朽烂不过是表象,真正坍塌的,是那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诚意。
奇妙的是亭倒之后的情形。报纸上登了一则不大不小的消息,网络间流传数张照片,人们议论纷纷,痛心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最伤感的当属那些耄耋老人,他们拄着拐杖来到废墟前,喃喃自语:“这亭子比我还要年长十岁啊。”他们记得每一次修缮的细节,记得每一处榫卯的结构,仿佛那亭子活在他们言语中,比真实存在时更为清晰。可见物质的亭虽倒,精神的亭犹立,只是不知能立多久罢了。
推而广之,世上正有多少这般“凉亭”在看似修缮实则摧残中走向终结。老街巷、老建筑、老传统,皆在“保护性维修”的名义下渐失其真。人们并非不珍视,只是往往追求速效与表象,忽视了事物内在的生命逻辑。文化的传承,就在这急功近利的“维修”中悄然断裂。
现在各种的各种建筑我们常常会看到开发商在开发的过程中为了偷工减料,常常会以次充好的利用劣质材料来建造各种建筑,这样子的情况自然是质量严重不合格的了。
而在古代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凡涉及到这种大工程都会经过严格的把关,就比如当年朱元璋为了建造南京的宫殿需要大量的砖头,可是又担心他们以次充好或者在烧制过程中滥竽充数,所以就命人在砖头上刻上名字,然后烧制年份,从根上杜绝以次充好的现象。
放眼华夏大地,这般悲剧并非孤例。多少古建在“保护性拆除”中消逝,多少老街在“修缮提升”中失魂。我们擅长用挖掘机重建历史,用效果图诠释传统,却遗忘了文物修缮最根本的要义——不是返老还童的幻梦,而是延年益寿的守护。当急功近利遇上千年文脉,产生的不是化学反应,而是毁灭性的物理断裂。
来源:霏霏推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