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幕低垂,家家户户饭菜香。朵朵窝在沙发边,指尖轻快地舞在屏幕上,全然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仿佛耳朵也为动画片上了锁。妈妈在厨房喊了两声,见她不理,心里的火气一时间就冒上来。
夜幕低垂,家家户户饭菜香。朵朵窝在沙发边,指尖轻快地舞在屏幕上,全然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仿佛耳朵也为动画片上了锁。妈妈在厨房喊了两声,见她不理,心里的火气一时间就冒上来。
这样的场景,或许你我家里常常上演。朋友圈、家长群,天天有人吐槽:“孩子一有空就拿着手机,喊他半天都当空气!”于是我们会下意识喝斥:“再玩就瞎了眼,手机给我!”关起门来大吵一架,到最后,只剩下你气急败坏的背影和孩子委屈的泪花。
一、越吼越疏远,其实现实早已悄然变化
当代中年人,白天上班拼生活,晚上回家做家务、照顾父母,还要督促孩子学习。一天到晚,不是在赶路,就是在燃烧。可偏偏,孩子还总坐在“电子海洋”里流连忘返。有时候,一句“能不能放下手机”,比职场上的KPI更让人抓狂。
我们小时候,没有智能机,最大的乐趣是跟小伙伴跳皮筋、捉迷藏。可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种手游、短视频宛如糖果诱惑,哪个孩子忍得住?而很多时候,孩子玩手机,不过是在逃避孤独,或者补偿现实里没得到的陪伴和快乐——一如成年后我们对手机的依赖,从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好玩,而是因为在其中能够获得一点温存、一些慰藉。
正如村上春树说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我们和孩子之间,其实就像穿过迷雾的旅人,想靠近,却总是不知如何张口。
二、用理解插上翅膀,三句话帮你走进孩子心里
与其咆哮,不如学会倾听。下面三句话,不是魔法,却能悄悄按下亲子相处的“reset键”,帮你打开和孩子沟通的那扇窗。
不要一上来就“手机有什么好玩的”。先承认孩子的兴趣,把他的世界视作一本暂未翻开的小说,然后好奇去问。
不少妈妈试了这招后发现,原来孩子喜欢种虚拟花园、建数字乐高,是因为和同学分工协作,会分享成就感。有了被理解的温柔底气,孩子也愿意把美好瞬间邀请你参与。
与其老喊“不许”,不如换个思路——带着孩子一起“造新欢”。有妈妈用彩纸陪女儿折星星,把30分钟手机时间换成亲子“小作坊”;有爸爸和儿子一起骑车、组装模型,亲手拼下成长记忆。
你会发现,当家庭温度升起来,手机的诱惑自然降下去。毕竟,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快乐其实是一场“有你同在”的发现之旅。
孩子超时了,家长最想批评,但最该做的却是先共情。试着表达你的担忧,再问问TA,是不是感觉寂寞、无聊?很多工作忙到心力交瘁的父母,在这一步骤中突然明白,原来孩子玩手机不是叛逆,而是内心的一声“我需要你”。
给孩子一个拥抱,哪怕只是每天十几分钟的陪伴,也足以胜过打压式的条条框框。
三、幸福的家庭,从“理解”开始生根
有人说,带娃就像翻山越岭,有时累得满身灰尘,但沿途也会采摘到意外的小花。在携手孩子成长的路上,最难的不是制定规则,而是让爱成为比手机更美的风景线。
“后来啊,我才明白,陪伴本就是最好的教育。”正如一首歌里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孩子成长的每一小步,需要我们耐心、细腻地浇灌。
掏心窝的话送给所有中年爸妈:手机终究只是孩子成长旅途中的一辆小船,而真正能载他渡过风雨的,是你温暖又坚定的眼神。别总想着抢走TA的船,不如牵起小手,一起探索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愿每一位努力生活的大人,也被温柔以待;愿每个渴望爱的孩子,都被好好看见。
来源:情趣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