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厉害?这是个老问题。三百年王朝换三拨帝王,每一组都有人夸得山响,每一组也都有人挖苦不堪。你别说,单拎出来也难分高下,可放一起,李家、朱家、爱新觉罗家的祖孙三代,到底哪组是历史课上的“王炸”?我也好奇。今天咱们就抄起凳子,一起絮叨絮叨。
谁厉害?这是个老问题。三百年王朝换三拨帝王,每一组都有人夸得山响,每一组也都有人挖苦不堪。你别说,单拎出来也难分高下,可放一起,李家、朱家、爱新觉罗家的祖孙三代,到底哪组是历史课上的“王炸”?我也好奇。今天咱们就抄起凳子,一起絮叨絮叨。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最纠结的,一般还是这三刀——李渊、朱元璋和康熙。你不妨想想,人这一辈子,谁不是咬咬牙、憋憋气把日子熬成传奇。可帝王的路,比咱们楼下大妈抢鸡蛋还难。各有各的绝活,也有各自的窝火。
李渊这人,算是古代“996”的另类了。别看他最后爬上唐朝“CEO”,其实最晚下场——等到别人都拿着鸡毛当令箭杀出大名堂,他还在长安摸着胡须犹豫。说来也有味道,你永远搞不明白到底是他胆小,还是特能忍。他一挥手,不到一年就把大旗搭起来,咱不能不服,领导力有一套,可气质偏那种——“我别出头,你们去吧”。儿子李世民被派去北方拼命,侄子李孝恭南下拆家,反正他在长安坐稳了龙椅,天下的破事都丢给娃和侄。几年后,什么窦建德、王世充,全被磨成尘埃了。李渊靠“放手让年轻人干”这招,唐朝算是熬出了名头。
朱元璋的日子,要多惨有多惨。假如说李渊是口舌缠绕的老狐狸,那么朱元璋一开始就是苦大仇深、吃糠咽菜的穷孩子。家里连锅都揭不开,父母、哥哥,全让天灾给收走了,剩他和破庙里几口还剩半条命。小朱没辙,去寺庙当个和尚,结果还是与饭无缘,只能流浪。你想想,有几个人能从讨口饭吃,混到天下最尊贵的椅子?后来俺也都知道了,投了郭子兴,打了一圈江湖,等到内讧后,朱元璋拉着二十四兄弟另立山头,十几年山水血战,终把大元撵回漠北,明朝旗杆钉进中原土。朱元璋的手狠,心也硬,动辄就把“老伙计”送进天牢,但老百姓说他好,因为真是真刀真枪地给穷人办好事。历史课本讲洪武之治,都有点那种“古代扶贫楷模”的劲头。
康熙是另一种——他继位的时候,清朝已经差不离把天下装进口袋。别人是披荆斩棘,他是“全民服从”。但你要说轻松,那就错了。他八岁登基,天不怕地不怕,鳌拜那么个“强权老臣”,康熙一点没怂,直接智取,终于让自己真成了“一家之主”。三藩不安生,台湾还在外头晃荡,那些大事他全都一一料理。派施琅打台湾,跟沙俄签条约,北征噶尔丹,手腕多硬心细多狠都写在历史卷上了。大家都说康熙是“千古一帝”,可是你细想,他要什么有啥,就是想把清朝做得比前头更扎实,没少费心。
就这三人,谁的“开局”最惨?我看还得是朱元璋。不管李渊怎么说,他毕竟是世家出身,眼线多路子广;康熙就更不用提,坐在宫里还带着奶香。朱元璋从地底爬出来,啥破事都碰过。能撑下来,全靠那口气,很难能可贵。
但帝王不是单打独斗。都是一窝人干出来的。你要真比较,得看这三家祖孙到底作出了啥名堂。
李渊老头算是立了规矩,打了基础,制度什么的摸索着立起来,偏偏到了接班这一步掉了链子。你要是皇帝,最怕啥?肯定是亲儿子跟你掐起来。李渊后期就遇上了这种扎心事。李世民和哥哥当年“玄武门之变”,那是兄弟反目死磕,把老爹都吓得赶紧交权,这才出了盛世一把手——唐太宗。
李世民的故事,放今天大概能写成一本“管理学畅销书”。兵马打得赢,文治玩得溜,该省省、该奖奖。贞观之治,国富民强,一切井井有条。他教北方戎族玩友谊,搞安西四镇,出了名的天可汗。朝堂上大臣批评他,他能耐心听完,还真改。他能做到这一步,除了能力,还有那种明明心里一肚子皇帝脾气,却能装得像个“开明老师”。当然,做皇帝只能赢得一时,后头就难讲了。
再看李治,名字在唐朝帝王里其实有点默默无闻。太多电视剧把他写成了“墙头草”,但实际上一点都不软弱,关键时刻能下狠手。舅舅长孙无忌权势大,本是后台,结果李治一招把舅舅踢下去了,结束了高门贵族控制堂的格局。对内延续老爹爷爷的治国路子,搞永徽之治,对外打掉高句丽、西突厥,唐朝的地图被撑到最大。只是后来又对武则天放手,朝堂就变成了女人天下。他后半生掺了不少无奈——你可以想象,他嘴上说“我都挺好”,实际心里委屈得很。
朱家的三位,风格全然不同。
朱元璋是那种“地头蛇变成国家老大”,啥破事都要亲自管。问责宰相,自己的降龙十八掌就是朝堂法则。治国严厉,有一股“大家怕我,我才安心”的劲头。可一到百姓,他又全然不同,会想着把税减下来、地分多点,一手抓权、一手保命。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他的人情味:狠是为了保民,怕大家又回到他小时候那样的穷日子。
朱棣能耐也不小,先靠靖难之役把皇位抢过来,坐稳后把北京建成新都城,见证了紫禁城的诞生。内阁制度、编《永乐大典》,都为后世立下榜样。还敢玩“海洋大冒险”,郑和下西洋,明朝船队都开到非洲了。军事上五路出击,蒙古、安南,打得飞起。要说“走出中国看世界”,朱棣走得比谁都远——如果他活在今天,说不定是个“跨国企业家”。
朱高炽,老天偏心得狠,刚做了皇帝,没坐暖屁股,人就走了,才十个月。可你别小瞧这点光景,能在短短时日里,把前头的冤狱、苛政通通拨乱反正,把太子时代积的冤苦全给清理,善待老臣,宽待百姓。仁宣之治,就是这位短命皇帝的“真情实感”。有时我想,帝王也有压力爆表的时候,这哥们算是以“仁”自保了最后两页。
至于清朝的三兄弟,说实话,家底太厚,出手也阔绰。
康熙宠得住骨头,也打得动脑筋。九子夺嫡这一出,估计让他晚年都睡不好觉。雍正更是不睡觉,多少年头没离开紫禁城,日子过得像陀螺。门前大事小情都靠自己披麻戴孝,火耗归公、摊丁入亩,这些“考据党”都说牛逼得很。最狠是秘密立储,为后代留了规矩,不过那种“一条法管天下”,多少也映射了他的焦虑。
最后是乾隆,活得还真长,在位一甲子的帝王——中国最长寿皇帝。他把康乾盛世推到最顶点,西域、新疆都收入怀里,想让天下再过“太平盛世”。可惜巅峰之后,总是下坡路,乾隆晚年,一切盛世背后其实都已经松动了。也难怪了,大历史谁都管不住。
咱们回头看看这三组,哪组厉害?单个人数,谁也比不过李世民那种神威天子。但三人组合?还真是见仁见智。有人专门搞排名,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分列第一,朱家的排第二,李家的只拿到第三。这本身也带点时代口味,后世怎么看谁,哪能说死了。
最后我也想多嘴一句,帝王厉害不厉害,真要比,挺像麻将桌上的牌——你颜值高、实力强,也要看手上攒局的气数。历史不是分个高低就完了,就像咱们现在日子每个人都在摔打,总有人在苦,有人在笑。谁说不定,哪代人会在你我心里留下最重的印记——你说,是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