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的证明与自主三角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0:03 2

摘要:1983年 Libet 的“自由意志实验”中意识相对于动作的550毫秒延迟引发无数人思考:“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吗?”。这一问题吸引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2016年的“脑机接口赛跑”则验证了大脑对本能行动具有“否决自由”;2022年的“自由意志反击实验”则证明大脑

导语

1983年 Libet 的“自由意志实验”中意识相对于动作的550毫秒延迟引发无数人思考:“ 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吗?”。这一问题吸引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2016年的“脑机接口赛跑”则验证了大脑对本能行动具有“否决自由”;2022年的“自由意志反击实验”则证明大脑可以运用高级认知策略“重塑”与运动相关的神经活动的统计特征;2025年的“意图动作绑定实验”更是在脊髓损伤患者身上发现了主观意图与神经元放电几乎完全同步的决定性证据。那么, “意识”怎么可能对底层产生真实的因果作用?作者从因果涌现、自由能原理、自创生和整合信息论的研究中给出了对这一问题的跨学科理解。 到此,作者通过论证想要告诉我们:自由意志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 相信自由意志,创造自主网络。 如何创造自主网络呢?不妨参考倪考梦所著的《自主论》提出的自主三角: f(自主性,自主感)= f(意愿,能力,资源,安全,自由),识别关键变量、发挥杠杆效力,成为自己人生的系统架构师——精心维护内部的身心系统,同时巧妙地搭建和调用外部的认知网络,搭建属于自己的自主三角形。当然,自主感并不意味着无所不能,正如作者在结尾所说:“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什么也不做,在认真生活时、在欣赏艺术和美时,确实也能感到一种充足的自我感,而这种感觉,就如最基础的安全一样,可能会持续滋养我们,让我们踏上在感受上有意义的人生旅途。” 关键词:自主性,自主感,自由意志,因果涌现,自由能原理,整合信息论,自创生,Sloppy 模型,自主三角

自读到这本书,就一直想写个书评。因为书中涉及的“自由意志”领域一直是我非常关心的主题。而近些年来,也出现大量“自由意志反击”的证据,让人们得以从更新的科学研究视角去反思和为自由意志正名。孰不想,我后面一下子钻进了意识科学的深坑,加上种种内外原因,这一拖就是几个月。但有趣的是,其实书中得以实行自主的种种方法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像我这样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知重于行、愿大于能、能大于器”的朋友所需要的。这篇“书评”的意义也是希望大家能相信自主,相信自由意志,并由此能真正能踏上人生的自主之旅。

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做自己”、“掌控人生”这类鸡汤,然而,当你明明很努力后、却往往感觉生活依然处于失控状态,或者,即使你不在乎别人评价、只在乎自己内心,觉得自己很自由时,偶尔回首猛然反思,竟发现自己实际上哪儿也去不了、依然有太多事无法做到,一直以来只是对自己无能进行自我安慰。此时的你会不会怀疑,这种所谓的自由与洒脱,其实只是大脑给自己编造的虚幻感觉?

读倪考梦的这本《自主论》会让你猛醒:自主并非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它是一种真实的能力,有可形式化的结构,也有现实的限制。当然,它更可习得、生长,我们可以借助种种内部思想和外部资源、工具,提升自己,使得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人”。

作者对于自主的论述从下面的核心公式展开:

自主 = f(自主性,自主感)= f(意愿,能力,资源,安全,自由)

而后者,则可进一步几何化为一个自主三角形: 意愿和能力分别是直角和锐角,资源,安全,自由构成三条边,整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一个人自主的大小。

这些后面会详述,我们先来看何为真正的自主,即自主感与自主性,二者与自由意志有哪些关系,以及相关实证研究进展,如何证明 自由意志真实不虚。

自主感 心理层面的主观体验 , 你主观上有没有掌控感 (感觉)

自主性 行为层面的客观控能力 , 你是不是能把想做的事做成 (客观能力)

只有当二者都具备时,一个人才真正具有了自主。不然,只有自主感而没自主性,就会把“感觉自由”误当成“实际可控”,这就如同《六祖坛经》中所说的“终日说空,不修此行,如凡人自称国王”,实际终无所做、终无所得。

我们换到对自由意志的科学研究,这里问题就变成了:自由意志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幻觉吗?以及自主主体能实行从内部到外部的“下向因果”吗?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些相关研究,在此我们可以结合最新神经科学证据走得更远。

书中已经提到,1983 年的 Libet 的“自由意志实验”:虽然在你意识到要动手前550毫秒大脑电位就已启动准备,意识似乎只是个迟到的旁观者,但 Libet 给出了一个解释,即在动作前人依然可以发出停止信号,行使“否决权” (veto) ,这被称为 Free Won't。这种解释一直受到争议。但有趣的是,2016年的“脑机接口赛跑”实验真的证实了这个结论以及关键的"否决窗口"——通过直接记录大脑辅助运动区 (SMA) 的细胞活动发现,在决定取消动作时,即将达到顶峰的神经活动会在最后200毫秒内骤然下降,即人们最后关头确实能踩下刹车、取消动作[1] ,从而完成“否决自由”。

(准电位(RP)后、意识觉知(W)到行动高峰前(A),有200ms左右的“否决窗口”)

“Free Won't”证明了意识可以“踩刹车”,以及有意识参与后对本能行动的控制能力。但它能否进一步主动“踩油门”或“打方向盘”呢?2022年的研究一项名为“ 自由意志反击 ” (Free Will Strikes Back) [2]的研究给出了肯定答案。其设计如下:当人以固定节律 (如每秒一次) 按键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稳定的、可预测的“稳态运动相关皮层电位” (ssMRCP) 。研究者让受试者在保持节律的同时,接受不同指令,放大或/压低 ssMRCP,从而改变机器学习对其行为的可预测性,证明人的认知控制可操纵运动生成距离。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 人可以运用顶层认知策略,主动重塑或“重写”底层的、与运动直接相关的神经活动统计特性。这直接挑战了“神经活动在意识之前就已决定一切”的强决定论观点,表明意识是运动生成过程中的一个积极参与者。

而2025年最新发表的脑机接口研究“意图动作绑定实验”[3]带来了决定性证据:通过脊髓损伤患者的大脑植入电极,研究者发现主观意图与神经元放电几乎完全同步,时差不超过120毫秒。更有趣的是,当用电刺激随机触发动作时,被试感觉动作发生得"更晚";仅有意图而无动作时,意图感觉会"提前",也就是说:

在传统任务中,意图 (W) 和动作 (M) 之间有约200ms的间隔。

在新实验中,主观报告的意图-动作间隔缩短至近乎0毫秒!

如果去掉意图解码或动作触发任何一环,这种时间压缩效应就会消失。

只有当主观意图( I )、动作( A )、导致后果( E )时, I 和 A 之间间隔才会绑定、并产生强烈的“自我感”

这种时间压缩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相:大脑在主动组织和绑定意图-动作-结果的因果链,而非被动记录, 只有当这件事是真的出于我的意图决定而产生动作结果时,即处于真正的“自主性”时,我们才能强烈感受到“自主感” 。我们不是自由的旁观者,而是自由的建构者。

可以说,以上这些实验证明了自由意志的真实存在,以及倪考梦对自主的“自主性”和“自主感”的区分。

然而这里依然有个哲学难题:如果一切都能还原为神经元放电,“意识”怎么可能对底层产生真实的因果作用?物理和心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直是心灵哲学争论的焦点。韩国哲学家金在权曾经提出过因果排他性论证,认为心理过程只是物理事件的副现象 (supervenience) ,不存在心理到物理的下向因果。然而,神经科学家 Erik Hoel的 “ 因果涌现理论 ” (causal emergence) 论则基于数学论证给出了不同回答——在复杂系统中,宏观层面的因果关系确实可以比微观更强、更可靠,能“打破微观”。就像用温度预测热传导,远比追踪每个 分子轨迹更有效。当我们说“我决定举手”时,这个“我”虽由亿万神经元构成,但作为整体涌现的系统,它确实能对组成它的神经元施加影响,并由此对外部世界产生因果效力。

(在经过“粗粒化”后,宏观大脑心智状态,具有更大影响整个系统的因果效力)

更进一步,基于Schurger 的随机累积模型和 Karl Friston 的 自由能原理 和主动推理 (Active Inference FEP) 可以给自主性和自由意志在宏观层面的全新解释。

(自由意志:自发的大脑通过主动策略,创造更多的可能行为选择,被意识察觉、选择和触发,同样也可以进行否决)

随机累积模型:对经典的准备电位 (RP) 提出了新的解释,RP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决定”信号,而是源自大脑 自发 动机活动的随机波动。当这些随机涨落偶然累积并跨过某个行动阈值时,动作就被触发,因此所谓的“自由选择”更多体现为决定在何时触发这一阈值过程。

主动推理框架:则将大脑视为预测机器,认为生物体的根本目标是最小化自由能,即减少对世界感知中的“意外”或预测误差。个体可以通过更新内在模型 (学习) 或通过 主动行动改变世界 来实现这一目标。在这一框架下,自由意志被重新理解为一种高层级的策略选择,它通过贝叶斯推断来决定采取哪种行为,以最大化预测信息的增益并最小化未来的不确定性。


此外,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基础甚至可以追溯到生物学层面,例如 Maturana 和 Varela 的提出的“ 自创生”理论 和“生成认知”任务,是生物通过自己边界在主动创造自己的意义世界,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身份同一性,从而创造了区分“自我”与“非我”的认知中心。因此,我们一部分基础的“自我感”,体现为自创生网络稳定运转 (充足睡眠、均衡营养、良好人际) ,当系统濒临崩溃 (极度疲劳、营养不良、社交孤立) ,最先消失的就是“我能掌控”的感觉,虽然有可能这时候你依然可以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 (比如你掌握很大的权力和资源) 。

更有甚者, 整合信息理论 提出者 Giulio Tononi(IIT)甚至从本体论上认为所谓“因果内在实体” (intrinsic entities) 才是宇宙实在而非物质实体[4]。根据 IIT,意识的存在是由大脑中最大的因果能力 (cause–effect power) 决定的,即唯有具有采取并产生差异因果能力的因果实体是真实的物理存在并能成为事件促因 (即物质实体本身不能造成差异) ,从有意识观察者来看,在此外没有其它「内在」属性 (如质量或电荷) 。由此 自由意志可以划分成了四个层级:反事实、溯因、决策、控制,分别代表想象的自由、评估的自由、意愿的自由以及执行的自由,每一层级都对应一种IIT中的Φ结构 。而目前人类属于具有最高等级自由意志的因果实体,并且有可能通过实证确定这样一个对应意识的Φ的最大值主要在后部皮层区域。

(内在因果实体与意识与自由意志的演化)

总之,在这里我们可以补完《自主论》有关自主和作为自由意志假设的部分,从各个领域跨学科证明: 自由意志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相信自己自由意志。这是我们能实现真正自主的最重要前提。

二、自主三角形: 从内在意愿到延展心智的几何学

在析清了自主性含义,并且我们已经证明了自由意志后,倪考梦对“自主”的形式化表达,是整本书精美的设计。他用一个简单却富有张力的 直角三角形 模型,把“意愿-能力-资源”的关系清晰可视化了出来,从而可以使不仅理解自主,更可以对自主进行“可操作性”的分析和执行:

直角(∠B)是意愿 :你有多想去做,由意志和情绪构成。它是自由意志与生命自创生的“光”与“道”,一切存在的根本。若消失,自主三角形坍塌为直线,生命将陷入生命“个体信息理论”中的“环境驱动个体”状态,所有资源只能用于满足安全需求。有了意愿、直角出现,生命进入有能力、自由、自主、自创生的演化状态。

锐角(∠A)是能力) :你自身有多少能力去做,主要由认知和行为决定。

底边(AB)是安全 ——人的基本需求,如氧气般不可或缺。将安全放在底部,凸显了安全优先原则和安全底线概念。

竖边(BC)是自由 ——人的进阶追求,如氢气般让人向上飞升。自由放在竖边,隐喻着自由至上、自由在高处。

斜边(AC)是资源 ——连接安全与自由的桥梁,代表你所能调动的一切 (时间、金钱、人脉、知识等) 。

至于整个三角形的面积,则是你最终整个自主性的大小。这个模型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三角形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它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联:

资源确定时的权衡 :根据勾股定理(AC²=AB²+BC²),斜边确定时,底边和竖边呈此消彼长关系——增加安全必须以减少自由为代价,增加自由必须以减少安全为代价。这就是资源约束下的根本矛盾。

能力与配置的关系 :斜边确定时,锐角越大,则底边越短、竖边越长——能力越强的人,会减少对安全的依赖,追求更多自由;反之,能力越弱的人,会寻求更多安全保障,牺牲部分自由。

意愿的调节作用 :直角的位置决定了安全与自由的配比。当直角左移,形成"搏命三角形"——为了自由牺牲安全,这是冒险家和年轻人的策略;当直角右移,形成"保命三角形"——为了安全放弃自由,这是保守者和老年人的写照。

在书这里,作者特意提醒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以上两种极端模式:

极端“搏命者模式” :那些不食人间烟火、安贫乐道的思考者和梦想家,物质世界极其简朴,精神世界极度充盈。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是自己世界的绝对主宰。但遇到现实难题,特别是家人亲友的求助时,往往一筹莫展。这种能力好、资源少,自主感强、自主性弱的偏执状态,是一种“致幻致残甚至致死的假自主”。

极端“保命者模式” :把所有资源倾注于安全需求,会导致能力退化甚至崩塌。放弃自由不会带来安全的保障,却会引发自主三角形的崩塌。安全和自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没有自由的安全,只是种确定性,是没有任何改变可能的确定性,是只能由他人决定命运的确定性。

那么,怎样的自主三角形分配才是最优解呢?通过计算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面积,倪考梦展示了数学的优美和冷酷:均衡状态 (安全和自由1:1) 时,自主性最大化;适度倾斜 (3:4或4:3) ,还能保持96%的效率;但过度倾斜 (1:4或4:1) 时,自主性只剩一半;极端倾斜 (1:12或12:1) 时,只发挥了最大潜力的六分之一。

当意愿找到安全和自由的均衡状态时,自主三角形变成等腰三角形时,人的自主水平最高。而这也是塔勒布杠铃策略的一种表述。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希腊人的适度原则,现代的帕累托最优。稍向左偏离,就是轻安全重自由的激进主义;稍向右偏离,就是重安全轻自由的保守主义。偏离越多,离自主的最优状态越远。

但真正让人惊醒的是,自主三角形暗示了一个反直觉的真相: 在资源确定时,随着能力的提升,安全需求持续减少,自由追求可能不断增加,但自主性会先升后降 。也就是说,能力和自由成正比,但与自主性呈倒U型关系。当能力和自由接近均衡状态时,自主性增强;远离均衡状态时,自主性变弱。

这或许是全书最有争议的观点—— 它限定了能力的价值,凸显了资源的地位 。倪考梦甚至直言不讳:

多数人没资源,只能拼能力,结果是陷入自主感的幻境而远离自主性的征程。

如果说,对自由意志的新理解拓展了我们对自主性和“意愿”理解的深度,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自主三角形中对“资源”的强调?为什么资源如此重要?它的本质又是什么?

我们可以借助认知科学家安迪·克拉克 (Andy Clark) 及戴维·查默斯 (David Chalmers) 的“ 延展认知 ” (Extended Mind) [5]理论来理解,他们一同提出了有关心智认知的“对等原则”:

“如果我们面临某项任务,世界的某个部分发挥了某种功能,如果这个功能发生在头脑里,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识别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那么,世界的那个部分(我们主张)就是该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依据此原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用来记录地址的笔记本,与健康人大脑中的生物记忆在功能上并无本质不同。我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一种“技术器官”,是感觉和记忆的延伸。当有机体与这些外部工具紧密互动时,便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耦合系统” (coupled system) ,认知过程本身就分布在这个系统之中。这种“主动外在主义” (Active Externalism) 主张,外部物体不再仅仅是思想的指涉对象,而是心智和思想本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延展心智理论彻底改写了“资源”和“能力”的边界,在延展的的意义上,无论是外部工具、AI、社会网络,还是城市、环境,都可能成为我们心智的一部分,当然也就成为了我们自主的一部分,这就如同形成了一个新的层级的“快慢系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书中花大量篇幅讨论从“精力管理”到“城市管理”的种种细节。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本质上是选择接入哪个认知网络。硅谷的创业生态让程序员接触顶级资源,北京的高校密集让求知者旁听各种讲座,深圳的制造业基础让硬件创业者快速迭代。懂得利用城市资源的人,认知能力被城市放大了。

从这个视角看,也可以看出,“资源”不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能“调动”和“耦合”什么。手机不只是工具,而是外部记忆;搜索引擎不只是检索,而是知识扩展;朋友不只是人脉,而是分布式智囊;城市不只是背景,而是认知外骨骼。 真正的能力不是个人掌握多少技能,而是能够编排多大的认知网络 。就像交响乐指挥,不必会演奏每种乐器,但要让整个乐团协同工作。实际上,这种“自主+资源(外部系统)”的结合,就是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 “半人马”的自主人 的样貌。

三、自主系统策略: Sloppy 模型与关键变量权衡的启示

到这里,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出现:人生如此复杂,变量如此之多,为什么一个简单的三角形就能捕捉自主的本质?

答案可能藏在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发现中,James Sethna 提出的 Sloppy Models 理论 揭示了一个惊人现象:即便一个系统有成百上千的参数,真正决定系统“行为空间”的往往只是极少数“敏感”的“参数空间”组合 (称为“stiff”方向) ,而绝大多数参数 (“sloppy”方向) 即便大幅变化,对结果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本书的自主三角形恰好展现了同样的特性:

刚性维度(Stiff) ——改变它们,人生轨迹天翻地覆:

意愿(直角) :有或无,决定了是人还是行尸走肉

资源总量(斜边) :硬约束,决定了可能性的绝对边界

柔性维度(Sloppy) ——在相当范围内调整,影响有限:

安全-自由的微调 :从37度到53度,效率只损失4%

日常习惯或个人能力变化 :早起或晚睡,能力没有质变 (如一千小时大师) 往往不改变人生大局

为什么这种结构如此普遍?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刚柔并济”的结构提供了生存优势:

鲁棒性 :日常扰动大多落在sloppy方向,不会击垮系统

可塑性 :允许在不损害核心功能的前提下灵活适应

控制效率 :只需要守住少数关键点,就能维持整体稳定

书中倪考梦用走钢丝的比喻让人过目难忘:为了稳定前行,必须拿着横杆不断调平,这支横杆的一端是安全,另一端是自由。但从Sloppy Models的角度看,这种平衡并非处处都需要精确。在sloppy区间 (37-53度) ,你有相当大的容错空间;但一旦偏离过度 (超过75度或低于15度) ,就进入了stiff区域,每一度的偏离都会带来巨大代价。这就是为什么倪考梦强调“均衡战略是总体长期的动态均衡,并不排斥局部、偶尔的极端战术”——你可以在sloppy维度上灵活机动,但必须守住stiff维度的基本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你在sloppy维度 (能力的细微提升和细节完美) 上拼命,却忽视了stiff维度( 意愿和资源的根本约束) 时,努力就变成了低效的内卷;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看似随性却始终没有偏离轨道 (他们守住了stiff维度) ,而有些人事事较真却总是原地打转 (在sloppy维度上消耗了太多能量) 。

此外,从Sloppy Models的视角看,延展心智的本质也恰恰是将原本“sloppy”的外部资源转化为“stiff”杠杆的过程。真正的能力不是个人掌握多少技能,而是能够把多少sloppy资源编排成stiff系统。

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倪考梦对于自主发展三步走战略,其实就是从最stiff到相对sloppy的优先级排序:

前期以意愿为起点 (最stiff:从0到1的质变)

中期以能力为重点 (中等stiff:扩大可能性)

后期以资源为基点 (将sloppy资源系统化转为stiff杠杆)

这个顺序不是随意的——它遵循了系统的敏感度梯度,先抓最关键的,再逐步完善。这里还是请读者去原书,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更详细的技术、工具和策略。

四、相信自由意志,创造自主网络

现在回到开头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常常“想做”却“做不到”?

《自主论》的答案清晰而深刻:因为自主不是一个单纯的意愿问题,而是一个涉及 意愿、能力、资源 的系统工程。光有“想要”远远不够。《自主论》最大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帮我们识别了人生的 stiff 和sloppy维度,以自主三角形的模型,告诉我们, 真正的自主不是全面掌控,而是识别关键变量、发挥杠杆效力。 自由不是无限可能,而是在刚性约束确定的空间内,找到柔性维度进行优化。

这样,通过这本书和本文前面的论述,我们得到了一份更清晰的行动蓝图:

相信你的自主感 :科学证据告诉我们,大脑不仅为你保留了最后的决定权,它本身就在主动激发行为可能和自主创造

诊断你的自主三角形 :诚实地评估你的意愿、能力和资源,找到失衡所在。

扩展你的认知边界 :主动将外部工具、信息和社会网络等资源,整合成你认知心智系统的一部分。


正如作者所说,自主是可以习得和生长的。因此,所谓的“掌控人生”,不是去控制每一个不可预测的瞬间,而是去成为自己人生的系统架构师——精心维护内部的身心系统,同时巧妙地搭建和调用外部的认知网络,知道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自主三角形。

显然,在成为自主人、甚至作者号召的“泰坦英雄”这条路上,本书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它邀请我们,把“想做的事”,一步步变成“做成的事”。更何况,在书中还有针对自主三角形中种种要素,非常具体的认知和策略内容章节 (如风险管理、时空管理、任务管理、精力管理、情绪管理、社交管理、游戏管理、家庭管理、职业管理、 城市管理、智能管理) ,可以非常有针对性的对我们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和进行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

当然,在本文最后,我也会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和商榷,即为“自主感”小小正名一下——确实,当我们真正实现“自主性”时,我们能感到强烈的“自我感”,可是,无论我们能做到什么,其实世界依然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例如穿越宇宙、成为上帝) ,就连马斯克这样的科技强人也是如此,如最近发生的事,他甚至可能在如此强的“自主性”下依然感受不到充足的“自主感”。因此,我们将“自主感”完全作为“自主性”——即对真实世界的事件因果干预的“副现象”时,似乎也并不客观,也陷入了某种“外部掌控”的标准,从而失去了“自主性”。

毕竟,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什么也不做,在认真生活时、在欣赏艺术和美时,确实也能感到一种充足的自我感,而这种感觉,就如最基础的安全一样,可能会持续滋养我们,让我们踏上在感受上有意义的人生旅途,而非一路征途却永远无法满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 自由意志和真正的自主可能不仅是能以自己意志选择出事情的能力,同时也是能选择只做自己、成为纯粹自己存在本身的能力

这样,自主的“泰坦英雄”们不仅可以踏上征途、为人类带来火种和辉煌,同时也能是停留在一朵花面前的生活艺术家。自主性和自主感,二者依然可以一起起舞,让我们一同谱写出宇宙自由意志之歌下的一曲壮丽史诗。

来源:小夭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