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收藏与文玩的广袤天地中,和田玉一直占据着独特而高贵的地位。它温润的质地、悠久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无数藏家竞相追逐的瑰宝,市场价值水涨船高。然而,近期一则由央视财经曝光的新闻,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和田玉行业掀起了惊涛骇浪,让众多资深玩家与老玉商们都为之瞠目结舌
在收藏与文玩的广袤天地中,和田玉一直占据着独特而高贵的地位。它温润的质地、悠久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无数藏家竞相追逐的瑰宝,市场价值水涨船高。然而,近期一则由央视财经曝光的新闻,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和田玉行业掀起了惊涛骇浪,让众多资深玩家与老玉商们都为之瞠目结舌。这一事件所引发的关注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行业风波,将和田玉市场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重重黑幕,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大众眼前 。
新闻一经发布,便如病毒般迅速传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热议。其影响力之大,超乎想象,第二天,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便迅速行动起来。镇平县,作为国内最大的和田玉加工与交易集散地之一,深知此次事件的严重性。第一时间,当地组建了联合调查组,公安、市场监管等关键部门的工作人员连夜出动,争分夺秒地开展调查取证工作。行动之迅速、力度之强大,彰显出对整治行业乱象的坚定决心。很快,4名涉嫌造假的直播带货主播及制作假证书人员被成功控制,相关网上直播间也被依法关闭。但这仅仅只是开端,后续还将依据详尽的调查结果,依法依规对涉事人员与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镇平县还明确表示,将持续深入开展玉器市场经营规范整治行动,力求彻底净化市场环境。
这一新闻内容详实丰富,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当下和田玉市场中存在的各类造假现象,为广大消费者与从业者揭开了行业黑幕的一角。
先看原料造假这一重灾区,手段之繁杂、技术之“高超”,令人咋舌。央视财经记者深入调查的“榆树庄市场”,便是造假的重灾区之一。踏入和田玉籽料批发区,刺鼻气味扑面而来,令人作呕。仔细观察,前来挑选玉石的客户们,无一不戴着塑料手套,小心翼翼。摊位上看似圆润、色泽诱人的籽料,实则暗藏玄机。摊主们在记者的追问下,终于坦言,这些竟是用化学药剂染色的假籽料。原来,由于和田玉籽料资源日益稀缺,产量极为有限,一些不法商家为谋取暴利,绞尽脑汁,采用以次充好的恶劣手段。他们盯上了低品质的青海料、韩料玉石,这些原料价格低廉,获取容易。将其放入特制的滚筒机中,机器开始运作,发出沉闷的声响,在不断的滚动与摩擦中,玉石被逐渐磨光、修型,初步具备了籽料的外形。紧接着,便是更为关键的化学药品浸泡与染色环节。在昏暗的作坊里,一个个盛着神秘化学药剂的容器中,被修型后的玉石静静浸泡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药剂慢慢渗透进玉石内部,改变着它们的颜色,使其摇身一变,成为市场上备受追捧、价格高昂的高端籽料。
还有一种被业内俗称为“拔猴毛”的造假手法,同样令人防不胜防。在一些玉雕店内,老板们向记者透露,对于那些含有杂质的低端玉料,他们会通过漂白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揭阳的一些商铺中,就有老板坦言,店内那些白皙如羊脂的镯子,看似品质上乘,实则是用低端原料经“拔猴毛”造假而成,却在售卖时堂而皇之地当作“好料子”高价出售,不少消费者被蒙在鼓里,上当受骗。
再瞧证书造假,更是乱象丛生,令人触目惊心。阿富汗玉,因其外观与和田玉极为相似,常被不法商家混入和田玉中进行销售。然而,二者价格却有着天壤之别,阿富汗玉价格低廉,十几元便能买到一块,而优质和田玉则价值不菲。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商家们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不仅将阿富汗玉伪装成和田玉,还为其配上了看似正规的鉴定证书。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证书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猫腻。有办证人公然表示,只需提供阿富汗玉,便能迅速制作出与之匹配的和田玉“鉴定证书”,而且价格低得离谱,每张仅需2元,却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可扫码验真。记者按照办证人的要求,提供了一块阿富汗玉,只见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匆匆赶来,取走玉石后迅速离开。不到半小时,一张假的和田玉“鉴定证书”便新鲜出炉。证书上,颜色、质量、折射率、密度等信息一应俱全,扫描二维码,也能显示出看似正规的鉴定内容。但当记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证书的出具机构——“国石珠宝首饰检验检测中心”时,却发现查无此机构,这无疑证实了该鉴定机构纯属虚构,其目的就是为了堂而皇之地欺骗消费者,帮助造假商家抬高阿富汗玉的售价,使其在直播间的价格能翻几十倍,而不少消费者还满心欢喜,以为自己花低价淘到了宝贝,殊不知已落入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
直播销售环节,同样是套路满满,陷阱重重。在石佛寺镇国际玉城的市场上,借助直播电商的浪潮,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走播”生态。每隔三五步,便能看到一个“走播”主播,他们手持高亮度的手电,灯光在琳琅满目的和田玉产品上闪烁,试图通过光线的巧妙运用,掩盖玉石的瑕疵,夸大其优点。记者亲眼目睹了一场令人咋舌的“表演”。一位网络主播,满脸热情地向直播间的粉丝们介绍着一条和田玉手串,口中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其品质如何上乘、价值如何珍贵,同时还卖力地与一旁的摊主讨价还价,那激烈的模样,仿佛真的在为粉丝争取最大的实惠,生怕粉丝错失这难得的“捡漏”机会。经过一番看似艰难的“谈判”,主播承诺次日将使用自己拥有13.4万粉丝的大号为摊主做宣传,摊主这才“勉强”同意以660元的价格出售这条所谓的珍贵和田玉手链。然而,镜头一转,记者记录下了主播开播前的真实情况,那条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和田玉手链,竟然就是主播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货,摊主不过是配合主播演了一场戏,目的就是为了欺骗消费者,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
还有一些直播间,剧本更是编得离谱至极。在一家名为“旺尔珠宝”的直播间,几位主播分成两派,在镜头前比着让价,口中叫嚷着哪派让价更多,哪派就能拿到价值20亿元的合同订单。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而提前精心编排好的剧本。每天直播结束后,主播们还会聚集在一起,商量着次日如何继续表演,挖空心思地坑骗消费者。在“百百福珠宝”直播间,剧本更是荒诞不经。一名员工扮成外国玉石商人,操着一口福建方言,却假装着急回国,声称要急售玉石,还信誓旦旦地保证货真价实。另一位主播则在一旁“热心”地帮粉丝压价,催促着粉丝赶紧“捡漏”。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所谓的“神奇疗效”宣传,竟然还真的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缺乏相关知识与辨别能力,很容易被这些虚假宣传所误导,纷纷下单购买,最终上当受骗。
其实,这些乱象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行业长期存在的顽疾。众多资深老玩家,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只是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大规模整治。如今央视的全方位揭黑,犹如一道强光,照亮了行业的黑暗角落,也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央视此番行动,究竟意欲何为?
有人猜测,这或许只是一场大规模行业打假行动的前奏。央视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与权威性,率先揭露行业黑幕,为后续更为深入、全面的打假行动营造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关注,推动相关部门采取更为有力的整治措施,彻底肃清行业乱象,还和田玉市场一片清朗天空。但也有人认为,此次事件或许只是偶发曝光,随着相关人员被控制、直播间关闭,事情可能就此告一段落。
但无论如何,收藏行业打假之路,注定任重而道远。和田玉市场的造假现象,绝非简单的个别行为,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从利益驱动层面来看,优质和田玉价格高企,一块品质上乘的羊脂级玉镯,价格动辄十几万元起步,而造假成本却极低。一副假玉镯,成本可能仅有一二十元,经过包装与虚假宣传,却能卖到大几千甚至上万元,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不少不法商家不惜铤而走险,甘愿触犯法律与道德底线。
市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也是造假现象猖獗的重要原因。广大消费者,由于缺乏专业的和田玉鉴别知识,面对琳琅满目的玉石产品,往往难以区分真假优劣。在购买时,只能凭借商家的一面之词与自己的直观感受,这无疑给了造假者可乘之机,让他们能够轻易地将假冒伪劣产品推销给消费者。
再者,行业标准的不完善,也为造假者提供了可钻的空子。目前,和田玉的品质评价、鉴定标准等,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严谨的体系,不同鉴定机构、不同鉴定人员,对于和田玉的鉴定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这就使得造假者能够利用标准的模糊性,进行各种造假操作,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然而,若认为这就是全部原因,那就大错特错了。消费者自身的非理性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正如央视财经暗访时,一些造假商家所吐露的无奈,他们也曾尝试用优质和田玉原料进行生产,然而,由于优质原料成本高,导致产品售价也相应提高,市场接受度却极低,销量远远不及经特殊处理的低端原料产品。这表明,一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和田玉时,过分追求低价,只关注价格与外观,盲目追求低价“精品”,这种消费心理,无疑给了造假商家生存的土壤,使得造假产品在市场上有了广阔的销售空间。
在石佛寺镇的玉器市场里,一位经营多年玉器生意的老商户无奈地说:“现在的消费者,很多只看价格,一听价格便宜,就觉得捡到宝了,根本不关心玉石的真假和品质。我们也想卖真货、好货,可真货价格高,顾客扭头就走,生意根本做不下去。”这番话,道出了市场的无奈与悲哀,也从侧面反映出消费者非理性消费心理对市场的负面影响。
和田玉市场的造假与打假,恰似硬币的两面,紧密相连又相互对立。想要彻底杜绝造假现象,谈何容易。只要有利益的诱惑,有市场的需求,就必然会有人试图钻空子、走捷径。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在这充满诱惑与利益纷争的和田玉江湖中,如何坚守诚信、规范经营,如何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与理性消费意识,如何完善行业标准、加强监管力度,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牟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