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伟人故里韶山,红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富集。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面对传统普法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难题,韶山市立足“红色热土”独特定位,创新探索“红色文旅+法治赋能”融合路径,将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深度交融,让普法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沉浸体验”,从“文
伟人故里韶山,红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富集。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面对传统普法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难题,韶山市立足“红色热土”独特定位,创新探索“红色文旅+法治赋能”融合路径,将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深度交融,让普法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沉浸体验”,从“文本学习”转为“生动实践”,成功打造出具有韶山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样板。
红色地标“法”味浓
沉浸式阵地让法治教育“活”起来
走进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新增设的“红色法治专区”内,《土地法大纲》等革命时期法律文献静静陈列,毛泽东同志推动法治建设的手稿字迹清晰,系统梳理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法治探索轨迹。“以前参观只了解革命历史,现在还能看到红色法治的起源,知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重视依法办事。”长沙游客李先生驻足良久,深有感触。
这是韶山市在红色地标植入法治元素的生动实践。除核心场馆外,韶山市还在韶山村建成全市首个村级法治小公园——园内,宪法金句、法治故事以石刻、浮雕形式融入园林景观,与周边红色景点串联成“红色+法治”特色游览线。据统计,该公园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成为群众接受法治教育的“活教材”。随机抽查调研显示,游客参观后法治知识知晓率提升30%以上,沉浸式体验让法治教育“润物无声”。
不仅如此,韶山市对多个红色场馆升级改造,增设多媒体互动区:播放红色法治主题纪录片、动画短片,设计“红色法治拼图”“法治历史时间轴”等互动游戏,让游客在动手体验中深化法治认知。“带孩子玩拼图时,他主动问‘什么是宪法’,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说教有效多了。”村民庞女士笑着说。
文旅活动“法”彩多
互动式体验让法治理念“融”进去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成立初期,就立下‘不侵占群众财产’‘不徇私枉法’等纪律,这正是早期党组织依法治党治村的生动体现……”在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前,讲解员小李正结合红色历史讲述法治故事。如今,韶山景区100余名讲解员均兼任“法治宣传员”,在讲解红色历史时,巧妙穿插“革命时期依法维权案例”“根据地法治实践故事”,让游客感受法治与红色历史的紧密联系。
法治文艺也成了景区新风尚。韶山市将花鼓戏非遗与法治元素结合,创排《主席家乡法治红》剧目,在景区广场、社区戏台常态化演出;剪纸非遗传承人设计的民法典剪纸书签、法治主题徽章等高颜值文创产品,年发放超3万份,游客争相收藏。“看戏时跟着唱词记法律知识,书签用着用着就把民法典条文记住了。”当地居民王大爷频频点赞。
针对不同群体,韶山市还推出特色活动——“法官带您游韶山”活动中,法院干警带队讲解红色法治景点,现场解答消费维权、经营纠纷等问题;“小小红色法治讲解员”培训吸引200余名青少年参与,孩子们在学习中既传承红色基因,又筑牢法治信仰。
全域普法“法网”密
线上线下联动让法治覆盖“广”起来
“游客买纪念品遇到纠纷怎么办?来‘红色普法驿站’!”在韶山景区游客中心,专职律师正为游客提供法律咨询。韶山市已在韶山村、景区中心设立2个“红色普法驿站”,配备律师及普法志愿者团队,年均解答劳动纠纷、消费维权等法律问题超百件;乡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红色法治书架”50余个,摆放红色法治书籍、普法手册供群众免费借阅,年均借阅量超5000册次,让法治服务触手可及。“以前觉得法律离自己远,现在驿站就在家门口,有问题随时问,方便又贴心。”商户刘老板说。
线上“云端普法”同样火热。韶山市拍摄系列“红色法治文化宣讲展播”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推送。“毛主席与新中国法治建设”“60岁生日背后的党纪故事”等边看边学,累计播放量超50万人次,让法治知识“指尖可达 ”。
“韶山的探索,是‘八五’普法创新的生动实践。”湘潭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红色文旅与法治赋能的深度融合,韶山不仅让法治精神融入红色血脉,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新时代普法工作注入“红色动力”。如今,行走在韶山,红色地标“法”韵悠长,文旅活动“法”味十足,法治阳光正照亮这片英雄热土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平安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