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九个残疾预防日: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00:26 2

摘要:8月25日是全国第九个残疾预防日,今年聚焦的宣传教育活动主题是“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这一主题不仅呼应了当下社会对健康生活的普遍追求,更凸显了预防伤害在残疾防控领域的关键作用。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8月25日是全国第九个残疾预防日,今年聚焦的宣传教育活动主题是“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这一主题不仅呼应了当下社会对健康生活的普遍追求,更凸显了预防伤害在残疾防控领域的关键作用。

为做好宣传教育活动,中国残联、中央网信办等11部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广泛宣传伤害致残防控法律法规政策,交通事故、工伤、噪声、儿童伤害、老年跌倒等致残的危害性,安全防护、避险、逃生、急救等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公众增强安全意识。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主任樊晶光表示,“以工伤和职业病为例,工作场所常见的致残风险有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不良工效学、社会心理学等5类。这些致残风险,有的具有突发性,有的具有长期隐匿性,一旦造成器官损伤、功能障碍以及对医疗与日常生活护理的依赖,就会发生发展成为残疾。”通过根本上消除或控制、早期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采取积极治疗和康复措施,可有效防控相关风险。

唤醒防残关注

据悉,残疾预防日的设立,旨在唤醒全社会对残疾预防的关注。残疾风险伴随每个人,残疾预防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全国性的宣传活动,能够帮助公众了解加强残疾预防的重大意义和《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成效。

《华夏时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北京朝阳紧扣“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主题,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系列宣传活动,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增强居民残疾预防意识。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垡头等多个街道,记者看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相关科普学习。据一位街道工作人员表示,“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推动了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疾病致残防控、伤害致残防控、康复服务促进等五大行动的深入实施,使‘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据介绍,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残疾。《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伤害致残防控行动”包括: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道路交通和运输安全管理、噪声污染治理、防灾减灾、儿童伤害和老年人跌倒致残防控、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饮用水安全和空气等。

老人谨防跌倒

在日常生活中,伤害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交通事故可能造成肢体残疾,工伤事故可能导致身体功能受损,噪声污染可能引发听力残疾,儿童意外伤害和老年跌倒也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些伤害不仅给个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对于老年人而言,预防跌倒尤为关键。北京康复医院刘华医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年人中90%的骨折是由跌倒引起的。跌倒是老年人健康与安全的最大威胁,约有10%的跌倒会导致严重后果,如骨折、硬膜下血肿或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等。通过预防残疾日的科普活动,大众深刻认识老年人跌倒的危害和原因,采取科学的预防跌倒措施,防止意外伤害致残,对于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跌倒是全球意外或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全球每年约有28%—35%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生跌倒,32%—42%的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生跌倒。而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老年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跌倒,且之后一年内再次发生跌倒的风险高达70%。尽管我国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低于高收入国家,但跌倒仍是导致老年人创伤性骨折的首位原因,同时也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对此,刘华建议,老年人定期检查,善用辅具:依据视力、听力评估结果适配助听器、助视器;行动不便者合理使用拐杖等辅具。治疗疾病注意用药安全:特别注意标注可能引起头晕的药物;降压药、镇静类药物服用后避免突然起身摔倒。

而对儿童来说,重在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民进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行政负责人刘健受访表示,“在新生儿中罕见病作为发病率较低的一类疾病,往往确诊难、疾病重、部分疾病致残致死性强。罕见病80%由基因缺陷导致,60%以上的罕见病在出生或儿童期发病,部分患儿在5岁前因无法获得有效治疗而死亡。”

“目前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已经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国内67%的已上市罕见病用药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新一轮的国家谈判又有15个罕见病药品谈判成功进入到2024年的医保目录中。”刘健进一步表示。

在此背景下,《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调,孕期有很多手段可对出生缺陷进行预防,如通过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可以避免很多致死、致残性出生缺陷儿的出生,这些预防措施统称为二级预防。此外,产前筛查可发现胎儿是否存在严重致死、致残性先天缺陷等。

事实上,残疾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纵观残疾预防工作,其本质是一项具有显著正外部性的社会投资。无论是通过防控措施降低未来高昂的医疗与康复成本,还是通过维护劳动力健康以保障社会经济活力,预防体系的完善都意味着极高的投资回报率。未来,随着《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持续落实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国残疾预防体系将更加完善,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华夏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