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小事|刘雅玲:逐梦这九年——以法为炬,点亮正义微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0 14:18 2

摘要:2016年9月19日,我攥着报到通知书站在涟水法院的台阶上。阳光斜斜掠过楼顶高悬的铜制法徽,将我的影子拉得细长又单薄。转眼九年,青涩褪去,时光将稚嫩打磨成茧,又在茧中淬炼出坚韧的光,而光中透出的,是法律赋予的坚定与温度。这九年,我以脚步传递司法的温度,用初心守

2016年9月19日,我攥着报到通知书站在涟水法院的台阶上。阳光斜斜掠过楼顶高悬的铜制法徽,将我的影子拉得细长又单薄。转眼九年,青涩褪去,时光将稚嫩打磨成茧,又在茧中淬炼出坚韧的光,而光中透出的,是法律赋予的坚定与温度。这九年,我以脚步传递司法的温度,用初心守护天平两端的人间冷暖。

酷暑里的坚守:汗水浸透的初心

记忆中最灼热的夏天,是那场腾房执行行动。被执行人蜷缩在屋角,怀中紧抱的煤气罐像一颗沉默的炸弹,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气味。

执行前夜,局长办公室的灯亮到凌晨,应急方案被反复推演,可第二天的对峙仍如暴雨突至。烈日下,汗水顺着我们制服领口滑落,浸透了后背,我们却不敢眨眼——他的眼神里有绝望,也有不甘。

最终,同事老李用方言轻声安抚,一句“兄弟,日子还长”让那人忽然松了手。那一刻,我恍然明白:执行不仅是冰冷的程序,更是将人心从深渊里一寸寸拉回的绳索。

三年执行路,我从战战兢兢的新人,成长为能握住当事人颤抖双手的倾听者。那些在执行大厅反复解释的午后、在泥泞乡道上跋涉的清晨,教会我在法与情的天平上,放上一颗共情的心。

卷宗背后的人间:一纸判决的重量

民一庭的案卷堆成小山,但那个农民工的眼神,却总在深夜浮现在我眼前。她躺在破旧的木板床上,腰椎折断的疼痛让声音支离破碎:“法官,我第一天务工就成这样了……该找谁啊?”工地早已人去楼空,被告席上的“包工头们”互相推诿,仿佛她只是一粒被风吹散的尘埃。跟着法官挨家挨户取证时,我踩过雨后泥泞的田埂,在漏雨的工棚里听老乡用乡音拼凑真相。

判决书落笔那夜,我反复摩挲着《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生怕漏掉一个标点。直到赔偿款到账的消息传来,她在电话里哽咽感谢,我才懂得:那些熬红的眼、翻皱的法条,原来能托起一个家庭的命运。

民一庭的三年,是撕开法律课本扉页,跌进现实褶皱的时光。那些从未见过的案由,像一扇扇突然洞开的门,门后是台灯下摊开的《民法典》被反复摩挲出毛边,是类案判决在屏幕上铺成的星群。

这三年,我学会的不只是逐句拆解争议焦点,更明白:法律的微光,有时就藏在工地泥缝里半枚生锈的螺丝钉上。

山高路远:法槌声落处自有回响

最崎岖的送达路,在安徽太湖县的深坳里。警车在盘山路上颠簸六小时,最终停在一处炊烟零落的土房前。

被告的妻子倚着门框,方言混着戒备,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我们比划着解释,递上盖着红印的文书,直到她忽然转身进屋,端出两碗冒着热气的山茶。线上法庭的屏幕亮起,原告望着十年未见的被告,这一场横跨十年的恩怨尘埃落定。

回程时,山雾渐散,我忽然想起院长的话:“小案子里藏着大民生,法官的脚上沾多少泥土,群众心里就沉淀多少信任。”

民二庭的三年,是与真假难辨的“套路”和营商环境纷繁数据短兵相接的岁月。那些民间借贷案卷里,为撕开“套路贷”的伪装,我常与法官在深夜核对流水账单,一厘一毫追踪资金流向。而“营商环境”考核的紧要关头,我也曾跟随庭长加班到深夜准备年终台账。

这三年,我学会的不只是从借款合同漏洞中揪出恶意,更懂得:正义的微光,往往藏在小数点后第三位的数字里,或是深夜办公室那盏不肯熄灭的灯光下。

光阴如梭,制服的领口已微微泛黄,胸前的法徽却愈发锃亮。曾经以为法律是冰冷的火炬,只需高举便能照亮是非曲直;如今终于懂得,这炬火需以心为引。未来的长路上,我仍愿做执炬者,以法为光,让正义的微芒照进更多人生的角落。供稿:刘雅玲 编辑:陈俊声 初审:赵大为 终审:赵德刚

本文来自【新华法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